http://s13/bmiddle/0030IRx6gy6ZnLZqE0c0c&690
http://s11/mw690/0030IRx6gy70RKxCruG3a&690
http://s1/mw690/0030IRx6gy70RKyTGfe40&690
http://s2/mw690/0030IRx6gy6ZnM31i8hb1&690
(几个月前就开了个头,可一直没写下去。今天不想拖了。)
"When
Breath Becomes Air"是今年一月中出版的新书,
我读到NYT上的书评,等不及图书馆购进,就提前预订,出书的当天,就邮寄到了家门口, 成为我今年读的第一本书。
作者是位美国印度裔医生,
是他37岁因癌症死之前写的。肺癌确诊时,他已经学医十年,在斯坦福医学院做脑外科住院医培训,还有15个月毕业,
大好前程触手可及。但肺癌毁掉了这一切。
做为脑外科医生,他自己治疗过很多肿瘤病人,知道医生很难预测病人还有多少时间,但他做为病人,忍不住要求他的医生给他个准数 -
如果能活10年,他就继续做脑外医生;5年,就做轻松些的研究或教学工作,陪伴家人;1年,他就要写本书。刚开始,他的医生拒绝和他讨论存活期,等化疗显了效果,医生鼓励他说,你有十年。尽管化疗后虚弱,他还是回到手术台上,开始恢复工作,直到复查的片子显示出一个圆月一样的新阴影。那时候,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于是他开始写这本书,写他学医的心路,得癌的经历,
对世界的留恋。也许是做医生的理智,他没纠结为什么他会得癌,命运如何不公,而是客观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一直热爱文学,喜欢探究人生意义,他曾觉得经典文学里的描写最能让人了解人性,所以本科读了文学和生物双学位。然后却发现只有直接地接触人体和生死,才能更了解人,于是毕业后上了医学院。准备申请医学院时,
又去英国剑桥拿了个文学副博士。所以这本书中,随处可见他引用的文学诗句, 文笔优美,
但冷静而不煽情。。他老婆写的后记写得很好,竟然文笔和他非常相象。
他最后的日子,是他老婆在后记里描述的。他和妻子从他诊断得癌一开始,就讨论要个孩子。 他说他希望有孩子在他死后陪伴他妻子,他妻子说有了孩子,他离去时会不会更牵挂难过,他说,难道有牵挂不是件好事吗?试管受孕的孩子出生8个月后,他告别了人世。最后一刻,他叫妻子把孩子抱到他身边,在父母妻子和孩子旁,呼出最后的呼吸。所幸他意识一直清醒。
书中也写到,他诊断出癌之前,他和妻子关系并不好,由于俩人都是医生,他还在做住院医生,忙碌的工作让他们疏远,妻子对此不满,刚提出分居。但突如其来的癌症反把他们拉近,他说,我需要你;她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是上了发条的繁忙工作让爱淡漠,而死亡让爱回来,又成为永恒?
我买书时期望很高,读了后,震撼力就没想得大。但还是很喜欢,值得一买。敬佩他化疗后还坚持给病人做手术,
也敬佩对他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并基于信念和热爱而选择职业。 当然,更痛惜人生无常,也更意识到,我们都有呼吸成为空气的一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