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标签:
教学资料 |
分类: 学案汇编2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10级)高二Ⅱ部语文组
学习目标: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二、解题
三、分类梳理
1.通假字。
(1)鼓瑟希 _______通_______,______。(2)莫春者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如会同,端章甫:(
③三子者出,曾晳后:(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作名词a.可使有勇:(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文言句式。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3)不吾知也
(5)可使有勇
5.一词多义。
6.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本赏析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比子路言称的中等国家,要小得多,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十分谨慎。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也是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见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结合课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做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晳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晳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五、自读指导
(一)、中心主旨
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和性格,反映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二)、写作特色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三)、结构思路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率尔(shuài)长乎尔(zhǎnɡ)为小相(xiànɡ)
C.鼓瑟(sè)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摄(夹)乎大国之间 比(比较)及三年
C.吾与(赞成)点也
3.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如哉 如:假如
C.宗庙之事,如会同
4.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
A.浴乎沂,风乎舞雩
二、文本阅读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解释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
(1)为国以礼______________
6.对本文段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笑子由,主要是对他“为大国”的志向的不满。
B.孔子肯定了冉有,因为他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
C.孔子以为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
D.本文段是孔子“评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
7.联系孔子对弟子所言之志的评价填空。
(1)作为教育家,表现了孔子________的教育方法。
(2)作为思想家,表现了孔子________的政治主张。
三、课堂延伸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8.文中加点的字有四个是通假字,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
①“归”通“馈” ②“时”通“伺” ③“涂”通“途” ④“知”通“智” ⑤“逝”通“失” ⑥“与”通“欤”
A.①③④⑤
9.请选出与“遇诸涂”中的“诸”用法相同的一项( )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孔子豚 豚:海豚
C.好从事而亟失时
四、语言运用
11.在下面一段演讲词结尾的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总结句,使语段的意思连贯完整。(不超过30个字)
从孔子以后,被哲学史和思想史叙述过的每个思想家,似乎都有他们被选中、被叙述的理由:孟子多了“性善”的论据,而荀子多了“性恶”的思想,于是开出两种儒家的进路;董仲舒提倡“天人合一”,而且“独尊儒术”,而王充有前人所没有的“天神论”和“唯物主义”;韩愈提出“原道”,而程朱大讲“天理”。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试分析孔子的观点——“____________”
示例:
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分析: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可强加在别人身上。劝告人们待人接物要尊重对方,让人心悦诚服。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