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学案)

标签:
教学资料 |
分类: 学案汇编2 |
种树郭橐驼传(学案)
学习目标:
一、写作背景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并身体力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的现象日益增多,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贡,加强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二、分类梳理
1.通假字。
(1)既然已
(2)早缫而绪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不抑耗其实而已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3)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4)其本欲舒
(5)去不复顾
(6)若甚怜焉
(7)字而幼孩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1)名我固当:
(3)驼业种树:
(5)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5.文言句式。
(1)故不我若也。(
6.翻译下列句子。
(1)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本赏析
1.本文刻画人物,注意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试结合下列例子,作简要分析。
(1)外貌描写:“隆然伏行”
答:(1)描写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
(2)语言描写:①“甚善。名我固当”
②“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答:①仅用几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语精而意丰,使郭橐驼的形象跃然纸上。
②记述人物语言,庄谐杂出,表现出了生动的橐驼形象。
(3)正、侧面描写结合
正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侧面:“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突出了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也为下文揭示中心作了有力的铺垫。
2.本文借为人物作传的形式,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 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和一般史传文不同,常常是通过对某些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当时人民的困苦生活,揭露社会矛盾,针砭时弊,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借为人物作传的方式,寓治国养民之理于种树之道中,揭露了当时统治阶层政令繁乱的弊端及其给民众带来的灾难,表现了柳宗元革除弊政、“养民”治国的思想。
四、自读指导
(一)、中心主旨
这篇寓言兼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文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说明治理百姓同种树一样,不能过多地约束限制,要给人民以自由生存发展的空间。政令过多、过繁、过细,看起来好像是关心爱护百姓,实则是百姓的灾祸。文中阐发了顺应民心,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抨击了当时统治阶级繁政扰民的做法,表现了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
(二)、写作特色
1.对比和映衬的手法。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2.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4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三)、结构思路
五、随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橐驼(tuó) 病偻(lǚ) 移徙(xǐ)
C.拳曲(quán)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长寿)且孳(滋长)也
B.其莳(种植)也若子,其置(放)也若弃根拳而土易(更换),若不过(过分)焉则不及
C.甚者,爪其肤以验(检验)其生(活着)枯,摇其本(树干)以观其疏密
D.见长(治理)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怜爱)焉,而卒(终于)以祸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抑耗其实而已
C.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5.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A.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C.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二、文本阅读
6.下列句子中“以为”的意思跟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A.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7.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叙述郭橐驼善于种树之事,借题发挥出以其法治民的道理。
B.本文在阐明“任其自然,顺其本性”的意义,反对政令烦苛,吏胥扰民。
C.本文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对比,用种树类比治民,设比精巧。
D.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作者“以德治国”的进步思想。
8.如果把郭橐驼种树的道理运用到教育少年儿童上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既要抓好关键环节,又要顺其自然,不要揠苗助长。
B.既要关怀身体成长,又要关心思想成长,不能放任自流。
C.既要搞好家庭教育,又要做好学校教育,不要只重视一面。
D.既要教会做事,又要教会做人,不要急功近利。
三、课堂延伸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地,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负小虫也 善:喜爱
C.物积因不散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②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蝂背负很多东西仍然不满足,即使为它取去重物仍然执迷不悟,又喜欢往上爬,最终坠地而死。
B.作者借蝂来讽刺当世一些人也喜欢取物自厚,贪婪不知足,直到被罢官了才翻然醒悟,痛悔不已,影射当时的黑暗现实。
C.这篇文章作者抓住蝂的特征予以夸张,讽刺政敌,抨击社会丑恶现实,造意新奇,讽喻生动,幽默犀利。
D.本文名为“传”,是一篇传记,和《种树郭橐驼传》一样都是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1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