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标签:
教学资料 |
分类: 学案汇编1 |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1)(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2、
3、
一、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的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他在中国首先应用近代科学的勘察、测量、绘制技术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古建筑的调查研究,1931年至1945年,梁思成和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对15个省2000多项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做出系统的论述。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三、【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墁地(
接榫(
蚂蚱(
2、根据多音字所给读音组词
累
削
3、形近字辨析(注音并组词)
妨
4、词语辨析
⑴独特·奇特
辨析:都有特殊、与众不同的意思。“独特”着重独有而特别,与众不同,“独”有单一、只有一个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抽象事物。“奇特”有稀罕、不常见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具体事物。
例句:①他用他那
②刚刚过去的牛年春节却出现了一个
辨析:都有把埋藏的东西挖出来的意思,都可比喻发现深藏为露的内容、性质、问题等。“发掘”着重之努力去发现隐藏着的一般看不出来的东西。“挖掘”着重指把深藏的东西找出来,使它显现,宾语常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食物。
例句:③在设计创造方面,每一个国家,尤其像中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一定会有非常多的独特元素可以
④良种良法栽培是粮食增产最有效的途径,应当大力推广再生稻技术,充分
⑶风格·格调
辨析:都指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风格”着重指个人或集体的气度。指人的思想、品德、言语等所表现的独特色彩,着重指一个时代、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多同“高”“革命”“时代”“阶级”“民族”“艺术”“言语”“作家”等词语搭配。“格调”着重指品格、情调,也有指文学作品的特色的意思,带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
例句:⑤有观众反映,小沈阳演出时的“娘娘腔”、发卡和大花裤衩不敢恭维,演出的内容和
⑥“我爱田园”的口号在网络上高呼不止,各种田园
四、【文本解读】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结构具体概括为:
中国建筑
的特征
(二)细部探微
1.作者在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2.作者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为什么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你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请探究一下,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
3.尽管是一篇内容丰富的科学论文,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中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但是作者没有像有些所谓的专家一样用高深的理论“饶舌”,故作高深地将其写成晦涩难懂的文章,而是简洁生动,力求将大家陌生的事物说清楚。本文是如何将大家陌生的事物说清楚的呢?
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个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材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材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三)感悟总结
1.中心主旨
《中国建筑的特征》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2.写作特色
(1)运用三维比较的写作技巧。
本文最大的一个写作技巧就是三维比较。如果仅仅就传统建筑作出条理性的归纳,也已经是不错的文章了,但是作者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是深入一步将中国传统建筑与外国一些建筑进行比较。能进行中外横向比较已经显示出作者丰富的学识和宽阔的眼界了,但是作者更跃一层,再引入文学语言及其用语与建筑用语相比拟。尤其是“文法”和“词汇”,将对大多数国人而言比较陌生的建筑术语转化为大家普遍熟悉的文学术语,让建筑“走”到了读者的面前。
(2)概括性强,条理清楚。
作者高度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观点是重要的、确凿的,所举例子阐释是典型的、有力的。作者能够以纲系目,以点带面,把应该说的都说清楚了。
在结构上,文章条理清楚。文章围绕“建筑的特征”把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布局上有总说,有分说;先提出观点看法,再用诠释、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阐释。这样,乱丝般的材料就显得简单清晰了。
(3)形象的表述。
本文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又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3.结构图解
中国建筑的特征——“可译性”和继承性——地位重要特征鲜明
五【课外延伸】
对联题学习与练习
对联是由对称的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语句,上下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般是互补关系、对立关系和承接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相应位置上的词要词性相同。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节奏也应相合。
1.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2.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
祖国江山好,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3.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
第二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2)(巩固练习)
一、基础知识(12分,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俱备了这个优点……
B.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来妆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
C.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练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
D.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2.在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加大了治理中小学乱收费现象的工作力度,多数地区乱收费的发展势头得到了有效________。
(2)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的________,但仍属于虚构的形象。
(3)出了差错,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老是埋怨别人,________责任。
(4)正确与错误之间的________,有时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分清的。
A.遏止 原形 推脱 界限
B.遏制
C.遏止
D.遏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南方周末》2月15日电,在中国,千年之前的人们会在那些优美醇厚的文章中得到精神的慰藉,观照人生中的至善至美,而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得到相应的体验。
B.他们利用“农民讲坛”这个平台,讲解十七大报告精神、农产品销售等方面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故事,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听得如痴如醉。
C.2008年高考恰逢端午节的三天假期,教育部发言人称,有可能对原定的考试时间进行调整,而有的专家则认为如今的考生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市场,急需要增强的是应变能力,因此不必调整高考时间。
D.悉尼歌剧院是世界公认的本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是当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稀世之作”。歌剧院的正面看上去和旁边的宫殿大同小异,更为特别的是,人们根本看不出这样的建筑内部拥有华丽的音乐厅和容纳3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这些挑战。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
B.叶正明对有些文章和书籍说叶挺在和党断了联系期间生活异常困难,靠开饭馆、摆小摊、卖油条等等维持生计的谬传比较反感,说这些都是假的。
C.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
D.长久以来,以大摩和高盛为代表的一批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受到更少监管,一直是华尔街的“形象代言人”。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一)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关于前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可作为一部参考用书。关于后书,我们也可以从营造学社一些研究成果中得到参考的图版。
(二)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5.作者在第(一)段文字中举了许多事例,其目的是什么?(4分)
6.第(一)段文字末段说“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这讲的是一个什么问题?(4分)
7.第(二)段文字中加点处的“那些”“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
8.结合原文回答: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6分)
三、课堂延伸(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建筑的阅读(节录)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已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物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与“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的能指。
建筑与文学的想像——
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像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像。想像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像,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鸿篇巨制,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像”的翅膀所牵引所蛊惑,“想像”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也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的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呢?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词汇必须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含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是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的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将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9.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的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6分)
(1)构思:___________
(2)想像: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_______________
10.(1)文中加点的词语“特殊的方式”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不超过25字)(4分)
(2)文中加点的词语“埃菲尔铁塔”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不超过20字)(4分)
11.第三段说,“想像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艺术家们“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像’的翅膀所牵引所蛊惑,‘想像’应是灵感之母”。这里分别将“想像”比作“酶”“翅膀”和“灵感之母”。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个比喻的不同含义。(6分)
四、语言运用(8分)
12.找出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4分)
徜徉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巍峨的碑体、优美的轮廓、饰有卷云与垂幔的碑顶,无一不让人顿生瞻仰、思念之情。这座纪念碑是由杰出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的。这一点,想必尽人皆知;对于他的助手、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也参与了有关设计方案的讨论,或许鲜为人知。
错 误 |
改 正 |
第一处: |
|
第二处: |
|
五、随堂练笔(30分)
13.根据课文内容及下面的图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北京四合
院的建筑特色。(字数不超过100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