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班测量活动——小小运动会

(2013-09-27 09:05:57)

大班测量活动——小小运动会

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   胡楠   朱丽娜

活动目标

1.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加深理解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2.学习跨步测量的技能,能认真记录测量结果

3.培养幼儿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薯片筒、丝带、牙膏盒若干  大记录单   男孩量身高的图片   黑板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导入

教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

(小猴小猴爬山坡,一步一步爬山坡,爬到山坡跳呀跳呀跳,一不小心滚下坡)

二、教师提出身高测量任务,幼儿探索操作

1.师:今天我们来这里参加运动会,在开始前我要检查你们每名运动员的身体。

2.出示男孩量身高的图片,师提问:1)他在做什么?为什么说在量身高 ?量身高应该从哪里开始,从哪结束?

                                2)量过身高吗?谁帮你量的?

3.讨论:那么可以用哪些测量工具?

4.师出示薯片筒、丝带、牙膏盒这三种测量工具,提出测量要求

5.幼儿操作,两两合作探索测量身高的多种方法

三、请幼儿大胆讲述方法及结果,教师总结并做记录,加深幼儿理解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1.请幼儿分组讲述自己的测量方法及结果,教师做记录。

2.教师总结各种测量方法,并在黑板上做记录。

 1)用若干测量工具一个连着一个进行测量

 2)用两个测量工具交替测量

 3)用一个测量工具做记号测量

 4)用一个测量工具翻滚测量

3.师:刚才我们用测量工具一个连着一个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叫做首尾相接。每一名小运动员的身体都很健康,我们赶紧去参加运动会吧!

 四、教师提出测量运动会场地任务,幼儿探索操作,学习跨步的测量技能

1.教师介绍场地,引导幼儿理解起点与终点。

2.提出用身体测量场地任务,幼儿探索各种方法  (跳、爬、滚、翻等)

3.请每一名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一次集体尝试。

4.幼儿学习跨步的测量技能

1)师:老师有一种方法和大家的不一样,想不想学一学?

2)教师示范跨步测量的方法,幼儿练习

3)幼儿尝试用跨步测量场地

五、幼儿比赛“扔沙包”,自己测量并记录结果

1.师:运动员们现在我们就开始比赛!

给每位幼儿发号牌

2.教师提出比赛要求:

小小运动员共分红、蓝两组,人手里有一个沙包,将沙包扔出,最远的获胜。一旦沙包扔出,自己用跨步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并认真写在成绩单上

3.比赛开始,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讲评,结束活动

 

 

 

 

 

幼儿园老师观察实录:户外运动中的一个片段

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  胡雅萍

观察对象:大二班  葛宛泽

观察实录:

观察后访谈(一)

  1 Z老师以开小火车的形式带领孩子去户外运动。

  2 发给每位孩子一只小塑料圈。(有的孩子要红颜色,Z老师没有采纳孩子的要求,还是继续发着塑料圈。)

  3 孩子们摆弄着手中的塑料圈,,对塑料圈产生了兴趣。

  4 Z老师拿起手中的塑料圈,提出了活动的要求:请宝宝来做小小驾驶员的游戏,看见红灯,宝宝应该怎么样呢?

  5 许多孩子还是在摆弄手中的塑料圈,部分孩子在玩着抛圈的游戏,对老师的提问没有产生回应。只有乐乐回答了老师的提问。

  6 Z老师表扬了乐乐小朋友,并继续讲解着游戏的要求。

  7 Z老师带着孩子们进行开汽车的游戏,孩子们满操场地跑,没有按照老师规定的范围进行游戏。

  8 见此情景,Z老师提高嗓门召唤着孩子们回到自己身边,再将活动要求讲解一遍。

我的提问(用X表示) X刚才带小朋友做开汽车的游戏,感觉怎么样?” Z很累,小朋友没有按要求做游戏。” X小朋友为什么没有按你的要求做游戏呢?” Z我在讲解游戏要求时,孩子们都在玩塑料圈。” X孩子是第几次玩塑料圈?” Z第一次。” X有没有考虑过孩子们第一次拿到塑料圈,会有什么行为表现?” Z没有,我想孩子们一定会对开汽车游戏感兴趣的。

 访谈后我的想法 通过观察和对老师的访谈,分析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1、老师没有及时地判断出孩子们在当时的普遍需要是什么,即孩子们在当时最想要做的是什么,也就是老师缺乏考虑和观察孩子们第一次玩塑料圈会有什么表现。

2、教师过分关注预设的环节,缺乏现场应变的能力。 从今天的观察实录看,我要帮助Z老师反思的教育行为应该是:根据观察到的共性行为,创造条件来满足孩子们想玩一玩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再向孩子们提出预设的活动要求。

 

 

 

 

 

 

 

 

 

      大班测量活动——小小运动会教学反思

         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    胡雅萍  朱丽娜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 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因此《小小运动会》本节数学测量活动,正是在此指导下活动设计,开展的。大班幼儿主要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指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幼儿在进行测量时,一般使用他们熟悉的自然物如小棍、吸管甚至脚步等作为测量工具,测量难度往往比较大

 与孩子出去散步时,总会时不时地听到幼儿说:“老师这棵树真高呀”,“老师,我又有好多衣服都不能穿了。”等等。每当这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问问: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高,多大呢?孩子们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用尺子,绳子、木棍等量,还有的小朋友想出用手或身体来量。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了孩子对测量有一定的兴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开展了数学测量活动:《小小运动会,以此培养幼儿对测量产生兴趣,尝试借助工具测量周围物体,进一步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我定了以下几点活动目标:

1.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加深理解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2. 学习跨步测量的技能,能认真记录测量结果

3.培养幼儿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根据目标,活动设计以下几个大环节:1.手指游戏导入活动2.教师提出身高测量任务,幼儿探索操作3.请幼儿大胆讲述方法及结果,教师总结并做记录,加深幼儿理解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4.教师提出测量运动会场地任务,幼儿探索操作,学习跨步的测量技能5.幼儿比赛“扔沙包”,自己测量并记录结果

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孩子们兴致浓厚,能相互合作大胆尝试各种工具进行测量,并能记录下测量的结果。通过本次活动开展组织,认为有几个比较满意的地方:

 1、提供的材料丰富且多样。如:薯片筒、丝带、牙膏盒等

 2、在宽敞的活动室地面进行测量,给孩子的测量空间大。幼儿活动兴趣高涨,并能两人合作,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也不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幼儿在分组操作中通过对比、讨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本次活动对于幼儿探索,操作,给幼儿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时间充足。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幼儿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4、重视平时区域活动。活动结束后,重视活动延伸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测量各种物品,并做好记录。整个活动,尽力体现以孩子为主,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关系。大多数幼儿能主动去学、愿学、乐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然而,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本次活动进行了43分钟,时间过长,内容过多,应再思考活动过程,使环节再精简,而且更有连续性。

2.教师对于幼儿探索、操作时的观察不足,总结的很宽泛。

   总之本次活动虽幼儿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设计、教育细节还应多思考,对于测量活动内容,环节活动设计,指导策略,以及指导后的效果,要多留心,多思考,多实践,多反思.

 

 

 

 

 

 

 

 

 

 

 

 

中班幼儿户外游戏

活动目标:1、练习对应比较多少和按简单规律排序。

2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喜欢参加游戏。

活动准备:让每个幼儿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活动过程:1、游戏《开火车》

1)全班幼儿围坐一圈,教师请6个幼儿(33女)到中间,按一男一女的顺序站好,引导幼儿观察这列火车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男孩和女孩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幼儿回答正确后,请大家按照这列火车排列的顺序接着往后站,站好后,火车开动(大家作开动动作呜、轰隆隆、轰隆隆……

2)教师请5个幼儿到中间,按一个坐,一个站,一个坐,一个站的顺序排好,引导幼儿观察这列火车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坐着和站着的比,谁多?谁小?还是一样多?幼儿回答正确后,请大家按照这列火车排列的顺序接着往后站,站好后,火车开动。

教师可不断改变火车的排列规则如:一个站、一个蹲、一个站、一个蹲……或一个直立双手下垂,一个直立双手前举,一个直立双手下垂,一个直立双手前举……等等)

 

、小鸭吃鱼

  玩法:在纸上画上要求的各类型鱼,然后剪下。把这些纸鱼散扔在地上。跟孩子说:你是个小鸭鸭,饿肚子了,想吃这些小鱼,小鸭想,我一样一样地吃,比如先吃长鱼短尾巴的,再吃长鱼长尾巴的,就这样,一样一样地吃,并且边吃边数(把纸鱼拣到一纸盒内就算吃了)。[

、游戏《听口令占圈》
小猫要请小朋侪到它家做游戏,那我们一路先来练好本事,好吗?
按先生的口令,幼儿凭据身上的数字分离站到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个图形中心。
幼儿园教案
如:比3大的数请到三角形圈内。
4小的数请到正方形圈肉。
31,比51的数请到圆形圈内。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