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

(2019-02-12 09:49:03)
标签:

教育

分类: 试题

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

1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菊花 元缜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2.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的一项是()(3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3-4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3.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4、关于这首员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5-6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5.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6、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3分)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7、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李凝幽居字的意思是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传说也曾想作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10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与一、三两句的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0.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3分)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1.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 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 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字,使人感受到蝉场 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 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12.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14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来修饰"",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4、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6、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1718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18、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野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参考答案:

CDDCB   DBCCC   DCABC   BCBD

12C(提示: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诗人盼望朋友到来,侧耳细听,没能听到朋友的脚步,只听到雨声和蛙声;这两句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原因。明乎此,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就不能理解为悠闲”“闲适,而是闲得无聊。
17以动衬静。作者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的寂静,使得山村显得越发沉寂
18.D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己不得志的惆怅之情。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但山间美景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景色虽美但是自己却有家难归,仕途多舛,自然产生“惆怅”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