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而才干稀松的周顗(1)
(2023-03-26 05:48:01)纵观
周顗(269年-322年),字伯仁,汝南郡安成县(今河南省汝南县)人。
周顗少年时神采俊秀,为人严峻自重,在乡里很有威望,同辈少年相互亲昵狎玩时,都不敢轻慢地对待周顗。后来州郡慕名征召聘用他,他都不应聘。他是长子,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成武县侯。弱冠之年才担任西晋秘书郎,升迁为尚书吏部郎。
同乡人贲嵩以节操清高著称,见到周顗后惊叹道:"我们家乡已经好久雅道不兴了,今天见到伯仁,才相信会重振风雅,清我乡族。"广陵人戴渊是东南名士,颇有学问和口才,听说周顗大名后专程拜访他。主客相对而坐好久,直到离开时,戴渊也不敢显示自己的善辩。
琅玡王司马睿初到江东,与周顗一见倾心,重用他为军谘祭酒,即首席军事参谋,不久又寄予重望,任命他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希望他能制约握有重兵的权臣王敦。王敦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性,唯有见到周顗就不由自主地感到压力重重,会以手代扇止住冒汗。听说周顗出镇荆州,头都大了几围。
但周顗刚到荆州,就碰上建平流民傅密引四川流寇杜弢入境,周顗毫无准备,又是个纸上谈兵的名士,不是打仗的料,看到营外战鼓阵阵,刀光剑影,哪敢应战。遂被杜弢围困在浔水城里。幸亏王敦派名将陶侃救援,才击退敌军将他解救出来。周顗感到力不从心,控制不住荆州的纷乱局势,就到豫章投奔王敦。
这下周顗在王敦心目中的偶像地位顷刻就此崩塌了。他感慨地说:“伯仁(周顗的字)才到任,就被流寇击败,这样的能力怎能当好刺史?”还幸灾乐祸地问手下:是我进步了,还是周顗退步了?
幸好司马睿认为周顗是临时抱佛脚而战败,没有怪罪他,调他为扬威将军、兖州刺史。周顗赴任路过建康,晋元帝将他留在朝廷,再次任命他为军谘祭酒,不久又转任右长史。
司马睿建立东晋后,周顗升任吏部尚书。但他常因醉酒耽误公事,被谏官弹劾撤职,但晋元帝仍让他以布衣身份留任。后来又因位门生伤人受到牵连,才被免去职务。
公元318年,周顗被拜为太子少傅,再次出任吏部尚书。他上疏推辞说:"臣罢官居家时反复思考,我学识不通一经之术,能力不胜郡守之职,人很难做到知足而止,谨守本分,于是名位超过了实际才干。没想到陛下忘记了臣的愚劣过失,又要让臣分管对官员的评定鉴选和教育训导太子的重任,我自知如蝉翼般轻微,却要肩负千钧重担,难以胜任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臣将来失职被究,会使圣君蒙受用人不当的耻辱。"
元帝下诏回答说:"太子司马绍年幼,储君品位至关重要,必须依靠良师去除愚昧、端正行为。您是严正的师长,竜使他望之俨然,不言不语中也能使他获得教益。你应该接受任命,不必再谦虚推辞了。"并让他兼任尚书左仆射,仍任吏部尚书。
公元322年,王敦首次举兵“清君侧”,温峤对周顗说:"大将军这次的举动好像是有所指向,应当不会超过限度吧。"周顗回答说:"你年轻不懂事。皇上当然也会有过失,可是臣子怎么能以武力威逼君主呢!一旦引以为常了,天下不就大乱了吗?“
元帝派周顗率军平乱,但又一次证明他没有军事才能,被王敦打得大败。元帝只得派周顗去面见王敦谈判善后。王敦见面后就责怪他说:"周伯仁,你有负于我!"周顗回答说:"你领兵犯上作乱,下官未能把王事办好,使王师败绩,因此有负于你。"面对周顗的义正辞严,王敦一时怔住了。
朝廷其他大臣劝周顗外出躲避甚至投靠刘汉,周顗说:"我身为国家大臣,现在朝廷丧乱,我难道能出逃以求活命,外投胡虏之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