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的前线总司令谢石
(2023-02-17 06:35:43)淝水之战的前线总司令谢石
纵观
谢石(327年-389年1月27日 ),字石奴, 东晋名将,太保谢安之弟。
谢石因出身"陈郡谢氏"望族,以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迁黄门侍郎,后转入军界,以擅长指挥水军作战著称。
谢石的成名战,是公元379年对前秦的君川大捷。当时前秦将领俱难、彭超攻下彭城、淮阴,六万大军逼近广陵,东晋几路援军都战败逃归,唯有谢石率领的水军在涂中阻遏住秦军,待谢玄率北府军到达后,于君川大败前秦,成功解除了东晋的危机。战后,谢石以功封兴平县伯,二年后又升任为尚书仆射。
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谢石是征讨大都督,即前线总司令。但他未能亲临战场舞刀扬威,也不能说主要靠他筹谋帷幄决胜千里—当时秦军前锋就有三十万,总兵力号称百万,而东晋淮扬一线才八万军队,他见秦兵势大不敢迎战,打算凭险坚守,以待秦军粮草不济自动退兵。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因粮尽援绝不得已降秦,苻坚派他去劝谢石投降,朱序却向谢石建议,在前秦主力未到齐前击败其前锋,从而夺其士气,大败前秦。谢石还在犹豫之中,谢玄、谢琰等劝谢石听从朱序之计。不久谢玄部将刘牢之在洛涧以五千军队击溃前秦五万人马,谢石才下决心水陆并进,与前秦军隔着淝水对峙。
之后的淝水大捷,主要靠谢玄、谢琰、桓尹等趁秦军后退混乱时冲锋陷阵,似秋风扫残叶般击溃秦军。从君川、淝水二次战役看,谢石是员福将。难怪不少史家称淝水之战胜来侥幸。
淝水大捷后,谢石因功升任尚书令。在此任上,因痛感学校破损学风败坏,谢石上疏请复兴国学,教导士族子弟,并命各州郡都兴修乡校。他的建议获晋孝武帝接纳。
他还大力支持南兖州府修建孔庙,并拿出家中的许多布匹作为捐助。
公元385年,谢安去世,谢石迁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尚书令如故。不久他与吏部郎王恭互相攻讦,两人都忿恨而请求去职退位。谢石不等批复自行离职,被检举而免官。此后朝廷下诏复其原职,但他却一年多不肯应诏;后来采取折衷办法,允许他在府中办理尚书令事务。
公元389年1月,谢石病重,孝武帝加授其开府仪同三司及鼓吹队为他冲喜。但谢石无福消受于次日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朝廷追赠其为司空。
重要人物死了,要盖棺定论,即给他一个什么谥号。当时初议谢石谥号的首席太学博士范弘之写了一篇洋洋大观来评定谢石一生。说“当淮肥之捷,勋拯危坠,虽皇威遐震,狡寇天亡,因时立功,石亦与焉。又开建学校,以延胄子,虽盛化未洽,亦爱礼存羊”即认为谢石淝水之战有武功,提倡兴办学校有政绩,但他“货黩京邑,聚敛无厌,不可谓厉身;坐拥大众,侵食百姓,《大东》流于远近,怨毒结于众心,不可谓爱人;工徒劳于土木,思虑殚于机巧,纨绮尽于婢妾,财用縻于丝桐,不可谓惜力。”因建议谢石谥为襄墨公。襄,是佳谥,意思是逝者曾为国开疆卫土;墨,是恶谥,批评死者贪墨。最终朝廷只取表彰其功勋的"襄"字,谥为襄公。
至于谢石如何贪墨,贪了多少金银,本人才学疏浅,未查到确切史料。但范弘之也绝不会空穴来风信口雌黄冤枉一个死者。前文《陈郡谢氏简叙(2)》曾提到,陈郡谢氏广有田产奴仆,可能就是谢石为后人挣下的家业吧。谢家没有出过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却比其他名门望族衰败得快,也许是因为享用了谢石贪墨来的不义之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