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郡谢氏简叙(3)
(2023-02-08 07:40:58)陈郡谢氏简叙(3)
纵观
齐梁以后,谢氏渐趋没落,但百余年间,与皇室联姻的国婚尚有六例,与前一时期相比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至萧梁初,谢氏式微,梁武帝起初想招谢脁的儿子谢谟为驸马,后来"意薄谟,又以门单,欲更适张弘策子"。谢谟乃一流高门子弟,在梁武帝眼中,竟不及行伍出身张弘策的儿子,且武帝又嫌其"门单",可见这时谢氏的势力已相当薄弱,在婚姻中已有被皇室抛弃的苗头。
为了拯救家族地位,谢家不得不放低门槛,在新兴权贵中选择婚家。如才名冠于古今的谢脁,竟娶了"屠犬商贩"出身的王敬则女儿,再如谢灵运的曾孙,娶了车骑将军张敬儿的女儿,而张敬儿也是依靠军功上升的一般百姓。
仅靠显宦贵戚,是撑不起一流世家望族的。陈郡谢氏能有数百年的崇高声望,还须依靠其源远流长的家属文化。包括其字辈文化、家谱文化、遗传文化、家风族风等。
陈郡谢氏家族文化的核心特色,是以孝传家的宗族风气。
忠、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命题。汉末三国以后曾展开了"忠君"与"孝亲"谁先谁后的争论,结果是"忠君"思想从汉代的第一位退居第二位,孝顺双亲和祖宗成了正人君子做人的首要准则。而实践孝行和以孝为本的治家思想一直贯穿于谢氏家族的14代人中,舍身奉亲、悌于宗族的孝子贤孙史不绝书。
如谢尚"幼有至性,七岁丧兄,哀痛过礼","十余岁遭父忧""号啕极哀";
如谢几卿在父亲谢超宗被充军时才八岁,“别父于新亭,不胜其痛,遂投于江。超宗命估客数人入水救之";
如谢蔺"五岁时,父未食,乳媪欲令先饭,蔺终不进","及丁父忧,昼夜号痛,毁瘠骨立,母阮氏常自守视譬抑之"。母后遇乱而卒,蔺"号痛呕血,气绝久之,水浆不入口。每哭,眼耳口鼻皆血流,终月余日,因夜临而卒"。
又如谢蔺儿子谢贞,祖母患风疾,"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往往如此。"十四岁时父亲逝世,他"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亲戚对他说,还有母亲必须靠他侍养,不宜绝食自毁,才开始喝粥。
上述诸人,或孝于父母,或友于兄弟,皆禀承家风,以成天性,反映了谢氏以孝持家的伦理俗性。
陈郡谢氏家族是一个文化大族。如果说琅琊王氏在权贵势重和书法上远胜谢氏,那么在思想、文学、诗歌、宗教、绘画等领域则输给了谢氏。这也许是王谢并称的重要理由。
东晋初期,以谢安等人为代表的各界名士经常聚游于会稽东山一带,"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开创了一种世人瞩目的文化风气,即享誉后世的"东山风度"。其核心是崇尚虚无玄远,是包括谢氏家族在内的名宗望族最为推崇的一种精神时尚。早在西晋末年,谢氏家族的谢鲲就已成为谈玄名士,此后,整个谢氏家族便在他的带动下成为玄学世家,出现了谢安、谢万、谢玄、谢道韫、谢灵运、谢惠连等一大批长于玄谈的风流俊士,最终形成以玄学传家的家风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