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晋那些人和事(五十一)鲜卑慕容氏(12)

(2022-09-10 07:01:19)

西晋那些人和事(五十一)鲜卑慕容氏(12)

纵观

吐谷浑是鲜卑单于涉归的庶长子,在单于位之争中斗不过名正言顺的涉归嫡子慕容廆,就借口开拓新牧场,于公元283-289年左右率所部1700户,从辽东鲜卑慕容部落分离出来,西迁到今内蒙古到阴山。

公元313年,又从阴山南下,经河套南度过陇山,到达陇西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并以此为抿点,子孙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逐渐统治了今天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和青海东北部。吐谷浑死后,长子吐延嗣位,曾一度为羌族酋长姜聪制服。吐延的长子叶延迁到柴达木盆地都兰县一带,后在沙州立总部,仿汉族帝王传统,以其祖吐谷浑之名为部落名,"亦为国号"。初步形成了一个简约的政权。由于"吐谷浑"地处黄河之南,其首领曾受大夏、刘宋封为河南王,故又被称为河南国。疆域东起洮水,西至白兰,南抵今四川阿坝境、松潘县,北达青海湖。最盛时期的政治中心在伏俟城(今青海湖西15里,共和县铁卜卡古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原为辽东鲜卑一支的吐谷浑逐渐与羌、氏、汉、匈奴、西域胡、高车等族融合成为新的民族共同体。

在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群雄割据、政权更迭的时代,吐谷浑地贫力弱,仅有数千鲜卑民众,而近能立足于强羌,远能周旋于强国,延续整整3个世纪,主要原因在于吐谷浑历代统治者善于利用各种矛盾,明智地处理与周边民族或国家的关系。

吐谷浑统治的地区,原是羌族和氐族聚居之地。羌、氏的向背,直接影响到吐谷浑命运。吐谷浑除用武力驱使羌民为其耕牧外,对羌族上层还采取笼络手段。羌人在吐谷浑政权中,官至高位者为数众多,成为吐谷浑政权的中流砥柱。

在吐谷浑逐渐发展的各阶段,其东面先后建有前凉、前秦、后凉、西秦、南凉、北凉、夏等政权,他们都比吐谷浑强大得多。吐谷浑根据自身情况,除对西秦和后凉的侵略作必要回击外,与其他邻国都保持了政治、经济交往,以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吐谷浑始终臣属晋朝。吐谷浑初徙阴山自号可汗,但称臣于西晋朝。吐谷浑的玄孙视连曾对儿子说:高祖让子孙永远做晋朝的臣属。东晋时代,土谷浑与东晋朝隔着前秦等国,无法建立直接联系,但还是自称晋藩,甚至一度还声称要起兵勤王晋室。当时天下大乱,但晋朝仍在人们心目中占正统地位,吐谷浑自称忠于晋朝是自保的明哲之举。

隋朝统一中原后,曾两次征战吐谷浑,在吐谷浑地区设河源、西海、鄯善、且末4个郡。隋末,吐谷浑逐渐恢复失地。唐初,吐谷浑曾累为边患。土谷浑在现代国民中名气不小,是因为唐初伟大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伟大诗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诗中可知,大唐与土谷浑之间发生过激烈战争,结果是土谷浑大败。公元635年后吐谷浑分裂为东西二部。西部吐谷浑占居鄯善一带,后来归降吐蕃。东部吐谷浑由慕容顺率领,居伏俟城,唐朝封为西平郡王。慕容顺死后,他的子孙被唐朝封为河源郡王青海王等,他的两个孙子娶了唐朝的金城县主和金明县主为妻。

吐蕃兴起以后,向甘青地区扩张。公元663年,东部吐谷浑被吐蕃所灭。东吐谷浑多数百姓移居河东,被称作退浑或吐浑。仍有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故地,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认为,今青海土族即吐谷浑的后裔,此说尚待考证。

从上叙可知,土谷浑虽由慕容氏旁支所建,但因本族人口极其稀少,实际上很难保留鲜卑风俗习性甚至血统,所以除慕容土谷浑及慕容顺外,列代君主的姓名都羌族化了。土谷浑国实际上是以羌氐为主的多民族融合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慕容土谷浑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卓越组织治理能力,他不失为当时又一位鲜卑慕容氏英雄。

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慕容群雄自此演绎完毕。《天龙百部》里的慕容复父子,到底是那位慕容英雄的后裔,想复的是前燕后燕西燕还是南燕?金庸先生都没有交代。但慕容复的性格里,确实糅合了慕容群雄的诸多特色。如嗜权如命,既有雄心壮志百折不回,又善于能屈能伸以待时机,但也因此内斗内耗不绝;政治上擅长纵横捭阖,玩弄小聪明,却不懂发展经济争取民心(南燕慕容德是个仅有的例外);有尚武精神和卓越军事才能,却经常优柔寡断丧失胜机。可见金庸先生对鲜卑慕容群雄有极其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