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师范》之5 川东师范简史
(2012-04-16 12:21:40)
标签:
杂谈 |
川东师范简史
重庆川东师范学校最初是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由川东道尹张振兹倡议兴办的官立川东师范学堂,校址初设在重庆学政使试士院旧址(今重庆市第三模范市场),曾任监督(校长)为杨霖。1914年改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由川东道属36县按县之大小确定的官费生名额选送学生出资共办,各县教育行政首长组成维持会,由道尹任会长,为学校最高权力机构。1928年改组维持会校董事会,由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刘湘任主席校董,川东道尹甘绩镛(典夔)任会长兼校长,并开始实行官费生与自费生兼收。1930年更名为川东共立师范学校,暂佃住曾家岩巴县农业中学及龙泉观。后选定石马岗为新校址,将原校址改建为第三模范市场出售,同年十二月迁入两路口石马岗(今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新校址。1935年改称为川东联立师范学校,1935年四川省政府成立后,1936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学校经费由省教厅预算拨给,招生改为按成绩录取。学制方面,川东师范学校开办之际,设简易师范科,一年毕业。次年办五年制师范及附属小学,1915年办二部师范(第一部四年毕业,第二部一年毕业)。1920年学校改行新学制,分前期师范和后期师范,各修业三年,后期师范设文史、数理、博物、艺体四组。1930年改前期师范为初级中学、后期师范为高中师范科。1930年至1934年共办初中五班。1932年学校增办普通高级中学,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和中心农事试验场。(1933年专修科和中心农场迁到磁器口新校址,成立四川乡村建设学院,1936年改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34年重庆大学原有高中班并入,1935年停办初中、高中,学校不再分组,改设普师科、体师科和1945年添办童子军师范科。1937年代办重庆中学男生部(1940年男生部分离出去成立涪陵中学)。1940年10月国立九中(安徽省省立中学)师范班并入。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5月底学校迁到江津白沙镇安海沱,抗战胜利后,于 1946年6月15日迁回石马岗原址。1949年8月1日四川省立北碚师范停办,部分师生并入。解放后学校定名为重庆川东师范学校,1951年2月迁至歌乐山与重庆市师范学校合并后,定名为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原校址改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原附属小学并入两路口小学。川东师范并校前,师范共办有48个班(每年为一个班,每个班再分组),并办有初中五班,高中二班,共毕业学生3000余人。
摘自《四川省重庆第一师范学校九十周年校庆纪念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