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w690/0030EcsFzy7gKoZ7J4ue2&690
一、会计专业实习存在的突出问题
会计学专业实习,是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践必修课”,也是会计学专业建设水平的考评内容,更是培养会计相关专业大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调查发现,国内绝大多数普通高校都存在校内实习条件建设落后而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的普遍性问题,阻碍了会计大学生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妨害了大学生就业和其对实践岗位需要的适应性。
1. 实验室开放时间短,利用率不高
很多高校实验室都是有课开门,无课关闭;个别高校将会计实验室对外租用创收,甚至无租出借,而置学生专业训练学习于不顾,毕业生撰写论文需到校外网吧完成,甚至还曾经发生过重要交通安全事故。学生课堂学一堆理论知识,实验课了解一点实践要求,实习掌握一部分操作技巧,大量专业知识被更多课余时间冲淡、遗忘,最终带着满脑子“问号”和“浆糊”走向社会。
2.
指导方法落后,实习变成“做题”
教学计划一般规定专业实习为6周左右,因时间长,业务量大,需填写票证、登账、编凭证、作报表材料较多,通常称之为“大实习”。从规定的程序和操作流程要求上,都能做到正确、规范、顺畅,但实习方式和指导方法陈旧,甚至良莠不齐。首先,《实习(实验)指导书》中编列实习“习题式”的核算业务资料(100笔左右),学生依次在手工记账凭证上做“答案”;教师往往都是在实习伊始,就给学生讲题,然后指导学生依次粘贴单据→填写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汇总结账→登记总账编造报表→凭证账簿装订→填写实习报告,归档保存。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看题找票”而不是“看票处理”。
3.
教师缺乏实践技能,实验教师配备不足
高校教师多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缺乏会计实践操作经验,这也暴露出高教体制的弊端;“双师(教师+“注会”或会计师)”人才太少,且大都是教师在教学岗位上考取的非执业型“注会”。老师不了解实践操作方法,只能依书本理解和认识来指导学生,以致不同班级之间出现教师指导偏差很大。如当期借贷各方“发生额合计”数,即为下期之“期初发生额”,本期“累计”金额,既是当期的“期末余额”,又是本期的“期初余额”。但很多教师却误导实习学生过录时填写“期初发生额”和“期初余额”字样,月末结账时填写“期末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字样。此外,会计实验教师配备不足,造成专业主讲教师和实验员承担额外的职责和任务;有的学校配备实验教师就不配实验员,配备实验员则不设实验教师。二者的岗位职责混淆难分,实验教师除可晋升正高职称和偶尔讲授实验课程外,其余方面同实验员等同。
4.
实习经费严重妨碍实习效果
国家给予高校社科类专业的实习实验经费严重不足,直接阻碍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而高校对实习经费分配失衡,又再度制约了会计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有的高校会计专业实习经费生均100元左右,经过二级学院“调剂”后,实际用在会计专业实习的经费不足百元;学校规定会计教师指导实习的教学工作量仅有2学时,严重挫伤教师指导实习积极性,教师带着责任感和责怨感双重压力指导实习;实习资料不是印制需要的,而只能印制必要的;聘请企业会计师或“注会“指导简直是一种奢望。
5.
教师对实习材料评审验收过于随意
既然是“大作业”,就难免出现抄袭现象。由于很多实习都采取按教师规定实现统一“交卷”,就给部分不求上进学生以可乘之机。他们平时不认真处理经济业务和锻炼登账造表能力,而专门照抄其他同学的材料,教师不认真评审学生实习材料来评定成绩,导致实
6.
实习成绩评定体系不完善
专业实习是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平台,实习成绩则是对学生将书本知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程度和效果的“符合性测试”,也是对培养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工作能力及合格大学生水平的重要检验。部分教师指导思想不端正,评定方法偏颇,过分注重学生考勤和实习态度的“印象分”,甚至有部分学生假期参加了企业实习而工作效率较高提前高质量完成,却因未在教师点名时到场或多次“迟到”被“挂科”现象。
7.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名无实
目前,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都存在着重开发、轻建设的状况,主要症因在于投资决策理念偏颇和办学经费紧张。很多高校二级学院费尽心力联系实习基地单位,绞尽脑汁争取到对方同意并书立了实习就业基地合同,明确了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但学校却只“主张”建设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却不落实所需经费,导致会计专业眼睁睁看着实习基地却不能正常维护和有效使用,有部分实习基地多年不联系一次,更谈加不上来往了,安排学生毕业实习成为空话。
二、完善会计专业实习的对策
1.
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使之成为学生“实习之家”。
实验室既为会计专业学生建设,就应对学生最大限度开放。不能拘泥于实验课和专业实习期间使用,应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学生随时可进驻演示会计实践业务操作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修炼的机会。
2.
研究探索大实习方法,实行全程实践操作
“大实习”就是指四周以上的专业实习或业务实习。实习主要资料除了《实习指导书》外,还应印制订本式的真帐账套及报表,让学生在实习、实验前参考和模拟。“指导书”应只编写重点业务和难点业务提示以及实践操作方法说明与要求,不编写系统化的经济业务“习题”。各类经济业务要制成票据,锻炼学生分析、审核和使用票据能力,通过设计程序要求,让学生自主完成;指导教师不辅导“讲题”,只指导粘贴单据、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造报表的技术方法;专业实习应分组进行,业务知识问题由小组内部讨论解决,每组成员的具体职责分工、实习进度、操作流程以及考勤等,均由组长决定。小组长直接对指导教师负责,并向指导教师请求相关技术难题指导。
3.
培养和配备实践型专业主讲教师和实验教师
加强对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技能素养,就要鼓励教师深入社会单位兼职实践,到第一线去学习起凭证、做账、编表和查账等。阿拉小兔把参加至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作为互联网的实习,就很值得借鉴。同时,可考虑聘请“注会(税)”、“高会”等,为教师传授做账经验;可通过培养和引进“双师型”人才担任实验指导,专职“实验教师”要承担独立的实验课教学和专业实习指导,提高实验实习效果,促进教师授课水平提高;应适度增加实验教师编制核定,明确规定实验教师指导实习和讲授会计相关专业实验课的岗位职责。
4. 科学匹配实验和实习经费
会计学培养的专业技术性应用人才,实验模拟对物质和人力等资源要求高、用量大,客观需耗更多经费。目前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实习经费不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建议对会计专业实习经费增加到生均500-1000元,毕业实习经费生均匹配1000-2000元为宜。这样,可编印除会计业务处理必备的账册表单外,还能够印制点钞券(练功券)、会计数码字练写纸等更多实习材料,还可聘请社会单位会计专家指导实习,毕业实习可到社会单位或去阿拉小兔财务实习平台专业实习。
5. 严格控制实习材料验收和业绩评定
专业实习严守要推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杜绝谁指导谁验收谁评分的传统做法,应设立专人验收和评定成绩办法,不具备设立专人条件的实验室,可实行各个指导教师协作制的“流水作业”,规定教师交叉验收,互评成绩,系主任抽查。系主任根据抽查结果,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价打分,并计入年终考核指标,按考评级次兑现实习指导报酬。
6. 科学设计学生成绩体系
高校会计实验课和专业实习成绩,应按学生提交的《实习(实验)报告》和账册表单材料、《实习(实验)总结》的及时性、完整性、正确性,并结合平时表现等综合评定,用公式表示如下:
学生成绩=实习(实验)报告分值+账簿登记质量分值+报表正确性分值+凭证编制装订质量分值+平时成绩+综合印象分值
平时成绩=出勤分+请求教师指导次数分+秩序表现分+工作态度分+……
综合印象分值=遵从教师指导分+处理业务速度分+配合教师工作分+业务处理灵活性分……
7.重视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和利用
实习就业基地是学校在社会经济单位开发的大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领地,“基地”建成后,就应安排大学生亲临社会单位去看“真账”和作“真业务务”,高校实习实验经费要符合“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的财政性质,给专业建设拨足、用好实习经费,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领取到“实习补助金”,让他们有物质保障去做自己爱做和应该做的工作,社会单位接收实习安排也无后顾之忧。
三、结论
会计专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在校专业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的实践必修课程。通过专业实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会计专业实践方法和技能,还要让应让其学会一些“社会知识”。高校应在保障实习实验设备和应用软件投资基础上,尽量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保证学生“练手”有场地,还应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社会单位挂职实践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社会工作方法的制度,不断更新会计实习资料,提高教师指导实习技术,完善学生实习成绩评定方法体系;
建立会计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基地的学校,应重视社会资源的维护和利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入校外实习基地一次,让他们真正地了解、认识和掌握社会实践,提高实战修养,增强就业能力,力争使更多大学生直接留到实习单位,或通过实习就业基地单位提供的就业信息,获取更多的求职选择机会。
说这么多,希望得到学校,学生的重视。也希望学生能学所应用。学校与学生也可更多的了解:“阿拉小兔财务实习平台,www.alaxiaotu.com”,有利于学生财务会计专业实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