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但对女儿来说,爸爸是保护伞。
伞下,应该是女儿的美好人生。
但是,有的父亲,对女儿来说就是恶魔般的存在。
人们都说,幸福的人,可以用不幸的童年改变自己的一生;不幸的人,常常沉浸在过去的不幸中无法自拔。
而那些深陷泥泽的孩子,要么自己与世界握手,与自己言和;要么就是对这个世界彻底失望,用最沉默的方式离开。
比如这位姑娘。
近期,济南大学一名女生,留下一封数千字的遗书,引发热议!
她在遗书中写道:
“如果我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死去,我希望大家千万千万不要救我,求求你们了......我爸爸太凶了,怕是又要骂我了吧,我真的很害怕!”
人们总说,一个人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其实,她们害怕的是一片漆黑的未知,是对未来的恐惧。
而这位孩子最深的恐惧,来源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来源于那个“脾气不好”的爸爸。
这一切,都要从她的原生家庭说起:
小时候,她怕水不愿意洗头发,爸爸的拳头直接打在了她鼻子上,当场鲜血直流;
还有一次,她看不懂语文词典,就过去请教爸爸,还是不懂,爸爸就抓起词典砸了过来,吓得她尿了裤子;
初中时,她考了全班第一,老师让爸爸参加家长会,可爸爸回到家后却把她骂了一顿,原因是开会耽误了爸爸工作;
高三时,因为早恋被爸爸发现,爸爸却用“妓女”“婊子”这样侮辱性词语来羞辱她,甚至在校门口当众暴打她。
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仅仅是因为这位孩子想考研,爸爸却坚持让她考选调生。
诸如此类的事情可能还有很多,她只写了一鳞片爪,但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几件事就足以能想象到她短短的一生中,经历了什么......
这些经历,就像一根根稻草,看似明明很轻,但却足以让人崩溃。
或许,在她成长的无数个节点,还有被救赎的机会,但爸爸的侮辱,暴打,控制,深埋在她心里的恐惧,让她看不到希望。
她觉得终其一生,都难逃父亲的掌控。那一刻的到来,她选择了解脱,用最沉默的方式“救赎”自己。
都说,孩子是奔着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父母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守护神,但有些爸爸妈妈,真的枉为人父母!
01
父母的暴力,正在毁掉孩子
前段时间,一则视频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公愤。
据报道,四川一男子暴打孩子,地上强行拖拽10米。
经警方调查,这名四川男子因和老婆不和,导致老婆出走,把气全部撒在了孩子身上。
画面显示,男子暴打倒地孩子,致孩子头部流血,并将孩子强行拖拽数米。
看到这里,网友愤怒的评论:丧心病狂!枉为人父!
那些暴力型父母会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幼小的身躯承受着不能承受的力度,满身伤痕。
有一种暴力,叫做“软暴力”,然后没有殴打,精神的摧残更为致命!
视频里,爸爸一边大声训斥男孩,一边不停地让孩子把袜子往嘴里塞。
男孩低着头,眼睛拼命躲闪着镜头,颤抖的手却在爸爸的命令下不停地往嘴里塞袜子。
父亲一边举着手机录视频,还一边发泄着自己的怒火:
“老子让你把袜子甩到洗衣机里,你塞到床上。”
畏缩的身体,不停干呕的动作,让我不得不心疼那个充满恐惧和羞耻感的孩子。
这些做法看似对孩子起到了震慑作用,但这隐形的暴力,比打在孩子身上可怕100倍。
因为孩子不仅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将重点偏移到父母的“暴政”。
要么惶恐不安,变得自卑胆小,要么愤懑不平,变得十分叛逆。
全世界的娃都存在缺点,我们可以适度惩罚,让孩子渐渐改正。
但如果我们以此作为情绪发泄的出口,不但会伤害亲子关系,还会给孩子多彩的天空笼罩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02
恶语,也是一种暴力
去年,发生了一件触目惊心的事情。
在内蒙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宏珠小区,有一名15岁女孩欲轻生。
在接到报警后,消防员和民警赶往现场后情景十分紧迫,女孩已然站在四楼窗台外,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
当时女孩的情绪非常激动,一直在哭,根本听不进消防员和民警的劝说。
不仅如此,女孩儿更是多次挣扎欲往下跳。
所幸消防员救援及时,未酿成悲剧的发生。
随后经过沟通才知道,女孩的父母觉得她不如别人,就恶语相向......
最终,女孩情绪失控,这才导致她一时想不开欲轻生。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脆弱,而且还多有叛逆。
反观孩子的父母,却正好处在孩子学习问题的焦虑状态。
在父母的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都那么优秀不可企及。
一旦孩子有一点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或期望,就对孩子实施打骂或体罚。
这也正是为什么青春期孩子的家庭亲子关系往往都非常紧张的重要原因。
通过这这件事,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 世界上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语言。
这些口出恶语伤害孩子的父母,不爱孩子吗?不,他们十分深爱孩子。
只是,他们受传统“打压”教育影响,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再加上本身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差,结果就满心是爱,却满嘴伤害。
特别是在孩子学习上,更是绝大多数父母情绪失控、恶语相向的重灾区。
“你看看**,你看看你,同样是一个老师教的,你怎么这么笨?”
“跟你讲了这么多遍怎么还不懂,是猪吗?”
“我为你花了这么多钱,你就给我考成这样?”
孩子考得不理想时,气急败坏的父母常常会说出这些羞辱孩子的话语。
在孩子的眼里,这些以爱为名说出的话语,着急之时的情绪发泄,何尝不是无意、无心却又彻底、难忘的痛苦和伤害?
如果你爱孩子,那么请停止语言暴力吧!
03
控制,更是一种暴力
“我已经三十四天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
“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
“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17岁的乔英子,跳海前撕心裂肺地对妈妈大喊。
由陶虹饰演的宋倩,对女儿的控制欲太强了:
为了监督乔英子学习,特意在乔英子的房间里凿开了一个玻璃墙;
不管孩子是否爱喝,每天熬好营养汤给孩子送过去;
为了督促乔英子学习,宋倩给乔英子做了一个时间计划表。
乔英子就像是一个机器人似的,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全部设置好了程序。
宋倩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英子,你可是妈妈的一切”;
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最好一辈子我都能守着你”。
而英子呢? 面对妈妈这种掏心掏肺的爱,她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
长期活在妈妈控制下的英子,情绪越来越低落,整宿的睡不着觉,以至于得了抑郁症。
而妈妈却指责她:“妈妈一个人带你长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我起早贪黑给你买菜做饭。”
而英子给出的答案是:“我知道你不容易,是我配不上你给我的爱。”
于是,才有了开头跳海那一幕。宋倩崩溃大哭,她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不管是乔英子的自杀,还是张梅女儿的他杀,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率很低,我们不必惊慌。
大概率的情况是,青春期孩子叛逆,与父母关系不融洽。
但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那么大,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都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其实亲子关系也一样,她的改变从你过于控制那一刻就开始了。
父母那些以爱为名的控制欲,恰恰是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的根源。
在控制型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看似拥有父母全部的爱,其实是最缺爱的。
因为,自己从没被父母真正理解和尊重过,内心的声音从来没有被听见过,没有和父母建立真正的情感链接。
这些孩子长大后,通常会有三种结果:
一个是像英子一样,想为了摆脱父母的控制,不惜牺牲自己。
一个是复制这种“控制型”人生,矛盾型依恋代际传递,用同样的模式与他人建立关系。
不管是哪种结果,这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局。
确实,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
孩子能不哭不闹,乖乖睡觉,与人友善,大气懂事,善解人意,关爱他人,勤奋努力,正直诚信,严于律己......
但我们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世间没有完美的孩子,就犹如没有完美父母一样。
我们给与孩子生命,但不能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生活的权力。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尊重孩子,尊重自己,不要再以爱之名做伤害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