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撒谎过吗?
是什么事情?撒的什么谎?
当时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近期,后台有一位妈妈留言说实在受不了孩子对自己说谎,但犯的并不是大错,可孩子偏偏选择隐瞒,而且怎么凶都不改。
妈妈担心孩子这样下去会成为“谎话精”。
她家孩子今年上六年级,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始“满嘴跑火车”,明明才13岁半,怎么这么多鬼扯的谎话。
比如:明明没有学作业,在玩手机,可他偏要说自己写完了;
在学校说肚子痛,但在家却生龙活虎;
一上饭桌就说吃饱了,但是看到零食就两眼发光。
当然,许多父母与这位妈妈一样,在发现孩子撒谎后,会无比的生气和焦虑,都担心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谎话连篇”的坏孩子。
但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背后的原因,由此才能用恰当的手段教育和引导孩子。
根据调查发现,青春期的孩子撒谎,无外乎是这两种种情况:
1、孩子害怕受到批评而撒谎
孩子是天然的父母情绪接收器。
在乎父母评价的他们,能从父母的神态、语言、语音和语调中,敏感察觉到父母的情绪。
当他们觉得自己会遭受惩罚时,他们往往会心虚、会自责、会害怕,就会采用撒谎。
尤其当他们一想到说真话,面临的将是父母的愤怒失望、责骂惩罚,他们就更会下意识地选择谎言来逃避。
当自己的谎言将被揭穿,有的孩子还会选择进一步的补充和解释来完善谎言,以做最后的挽救。
2、父母的一时疏忽,树立了负面影响
有一次,我姐姐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为了奖励他随口说了句“端午节我们可以出去玩耍,去哪里都可以。”
小外甥两眼放光的说“去游乐园玩一天。”时间不停的过去,姐姐也渐渐忘了自己的承诺。
直到端午节第一天,孩子满怀欣喜的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们去游乐园吧,我已经穿好衣服了。”
姐姐当时愣住了:“妈妈还有别的事情要做,根本没时间,下次再去吧。”
其实姐姐是忘忘记了这件事,孩子听后却哭的撕心裂肺。
因为我们的一时疏忽,或者一不小心,回应给了孩子一句谎言。
在我们眼中不得已的行为,却构成了孩子眼里的欺骗。
可能孩子模仿我们,也采用撒谎的行为去圆一件事情。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当孩子出现撒谎现象,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之前,在知乎关于“你是如何学会撒谎的?”的提问中,有一个回答引起无数网友的共鸣:当你犯了错,父母希望你诚实。
然而,在你诚实之后,换来的不是对诚实的嘉奖,而依旧是责备和打骂。
确实,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受指责时,孩子们为了维护自尊,就会着急去辩驳和撒谎。
可见,当孩子开始说谎时,父母的态度,是决定孩子是否继续说谎的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在逼孩子说谎。
诸如有带着“下套”的引导性提问:“再好好想想,你今天到底有没有偷吃零食?”
这样类似的问题,答案只有两个:“有”或“没有”。
如果答“有”,孩子就不会有起初的“谎言”。
而回答“没有”孩子,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他们需要花心思用更多的谎话,来圆这个谎。
但仔细想想,明明我们已经知道了真相,还要去逼问孩子,对孩子来说,这是不是一个谎言呢?
郭冬临在小品《一句话的事儿》中,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用谎言去验证谎言,得到的永远是谎言。”就是如此。
谎言的叠加,家长生气,孩子害怕,真相越来越远。
与其这样,不如父母在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去引导和鼓励孩子说出他的真实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诚实”是最安全的。
让孩子知道,哪怕犯了大错,只要及时坦白、纠正错误、承担责任,结果也一定会比逃避和撒谎好的多。
孩子只有明白这一点,谎言才会真正失去滋生的土壤。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多点淡定,多点理解,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相信在我们爱的包容和有原则性的引导下,孩子终会知道,诚实比谎言更有力量。
也唯有诚实,才能获得他人的真正尊重和真诚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