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育英才:青春期孩子想要的爱不是“都为你好”,而是“孩子,我懂你”!

这几年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甚至成为一代人的心声,那种不被理解的痛楚,像刀子一样割在心上。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父母,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因为我们太多的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内心是被父母忽略的。我觉得这是每一个父母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在父母眼里,孩子什么都得听大人的。可孩子心里却有很多很多的话想说,也有很多的烦恼需要倾泻的。父母呢,超级自信,不管孩子说什么,都一直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孩子,却拼尽全力在进行反抗,努力维护自己的独立和尊严,或是无声地抗议,把自己憋成内伤。其实,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和父母的共情能力有关。 今天粉丝找我来抱怨,说他家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变得不可控制的叛逆,说他一点不是就摔门!比如这次。上初二的儿子放学回来,就跟妈妈抱怨说:“我只犯了一点错,老师就抓住不放。不仅在班里批评,还被叫到办公室里训,可成绩好的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他却只稍微提醒一下就算了,太不公平了......”妈妈还没等孩子说完,就批评到:“老师花这么多时间教育你,是为你好!再说了,你如果把成绩搞上去,他也不会管你这么严。”孩子听了立刻生气地说:“什么事你都往成绩上扯!这跟成绩有什么关系?”然后转身就回了房间,还“啪”地一声关上门。这位粉丝百思不得其解:“我不就是为他好吗?怎么一句都听不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真的存在难以逾越的代沟?他们的交流注定要以不欢而散收场吗?不见得! 我对这位粉丝说:“你完全可以改变事态的走向,只要能够准确体会并把握孩子的心理,不仅可以避免冲突,还可以让孩子与自己的心贴得更近。”
如果你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孩子说这番话的意思不是不认错,也不是抵触老师对他的批评教育,而是对老师的处理方式有意见。也就是说,他承认自己有错,如果老师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他就没有任何抱怨。所以孩子生气的原因不是不理解妈妈的苦心,而是无法接受妈妈曲解自己的真正意思。这位妈妈只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却忽略了孩子真实的想法。我一直觉得,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与之共情。什么是共情能力?即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教育如果没有共情,再爱孩子,付出再多,都是无效的教育。之前在地铁上,遇到这样一对母女,小女孩十来岁的样子,一路上非常开心的和妈妈分享着学校里发生的趣事。
不过,坐在身边的母亲似乎有点生气,说道:“好了,唧唧喳喳的,我供你上学不是让你去玩的!”这犹如给小女孩泼了一盆冷水。小女孩也不说话了,嘟着嘴巴,望向窗外。 过了一会儿,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对女儿说:“早上出来的时候,有没有看到我把洗好的衣服晾在阳台?”
小女孩干脆地回答:“你怎么那么粗心呀,这点事情都能忘记?”“你这孩子,怎么和我这样说话?”女孩的母亲质问孩子。“你们大人就是这样啊,我明明在说这件事情,你非要往别的事情上扯!”母亲的质问激怒了女孩。女孩的妈妈碍于面子,没有在车上与孩子发生争吵,只是小声地说了一句:“等我回家再收拾你!”这位母亲也是如此,根本不了解女儿说这些话,是想表达什么!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把她的快乐传递给妈妈。然而妈妈就觉得孩子在学校一直在玩,没有认真学习,就出现了批评的话语。这位妈妈不懂女儿的心,孩子其实更让妈妈知道她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相信这个女孩的处境一定不是个例,还有多少孩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把话说出口,可依然被父母忽略甚至指责?乔拉米卡利说:“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理解,也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一个懂得共情的父母,才能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乐,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共情并不什么,它就藏在平时的点滴小事中,父母稍微努力一下,就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这需要每位父母多点耐心、学会倾听。每个孩子,都希望能被父母尊重、支持、鼓励、信任和懂得。唯有先被孩子认可,让孩子感受到爱意,然后你的教育才能起作用。最后,祝愿父母们都有共情的能力,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最交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