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卷教育:最新减负政策出炉:不允许家长评改作业,禁止手机进课堂······
| 分类: 家庭教育 |
2018年两会中,与育儿相关的提案很多,如中小学竞赛获奖结果不得作为招生入学依据;加大打击收买被拐儿童行为,买卖应同罪;建议全国推广独生子女照料陪护假以及相关儿童禁药等,受到了无数人的关注。而在两会基础上,2018年陆续推出的相关育儿政策更是引起了全民热议。 其中,最引全国人民共鸣的育儿政策,大概要属以下这5项:
01、减负政策
相关文件
2018年2月,教育部联合民政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力求解决3方面突出问题:
治理无资质和有安全隐患的培训机构,把确保学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治理数学语文等学科类超纲教超前学等“应试”培训行为,把减轻学生校外负担放在最突出位置。
治理学校和教师中存在的不良教育教学行为,把强化学校和教师管理提到更重要位置。
同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指出:
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
落实义务教育面试就近入学,努力保障入学机会均等。
12月29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下称《减负三十条》),针对中小学减负工作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责任。
该《减负三十条》首次提出:
不能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杜绝“非零起点”教学;
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一到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等;
明确要求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
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中高考杜绝难题偏题;
首次明确课堂禁带手机等。
影响及意义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造成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状的原因主要与课业负担过重、考试压力过大等有关。近年来采取的减负措施,减了学生在学校的负担,却增加了他们在校外的学习任务,与此同时,也让教育培训机构野蛮生长。
2018年的减负举措为落到实处,将整治校内负担延伸到校外,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作为重点工作。与此同时,为缓解家长们对贫富差距、阶层的焦虑,对招生入学工作以及减负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定,力求最大程度的公平公正,意义重大。
02、学前教育深化改革政策
相关文件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
同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划定基本底线,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具体提出:
面对当前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资源不足,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有待提高,存在“小学化”倾向,部分民办园过度逐利、幼儿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等情况,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将:
要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等老百姓普遍烦恼的问题;
要提高幼师门槛、建立健全教师成长机制,提供培训,提高幼师社会待遇和保障等。
影响及意义
学前教育的发展被国家高度重视,国家投入更多资源注入学前教育。这对幼教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大乐事。而对于家长们来说,关于孩子健康成长,更是一道安全保障。
03、整治校园欺凌政策
相关文件
11月12日,广东省教育厅等广东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校园欺凌的预防、种类、治理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规定内容包括:
该《实施办法》细化了校园欺凌的类别,如“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在社交媒体上传被欺凌者的图像”等被列为欺凌行为,前者为轻微欺凌行为,后者则被列为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行为。
《实施办法》中规定,学校对于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进行批评的同时有权给予惩戒,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更可以给予留学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该办法自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
影响及意义
近几年,校园欺凌频繁刺激公众的神经。
如2017年重庆一初中女生因邋遢而遭受校园欺凌,被打成10级伤残;
2018年福建南安两初中女生暴力3分钟,扇了小学女生 25巴掌;
也是2018年,福建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脏被切除,此前被同学欺凌4年等
在没闹出大事或人命的情况下,最大的惩罚就是被学校记过,父母赔礼道歉,然后就没有然后。欺凌者依然我行我素,一起读书的同学随时遭殃,而老师为保饭碗往往只能忍辱。
现在有了规定,相当于给学校和老师一定的戒尺,也可以给无视规则的家长和学生震慑。希望后面有更详细的明文规定,以及加大对欺凌者的处罚力度。
04、儿童用药保障条例
相关文件:
2018年6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关于要求修订双黄连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
11月2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关于修订盐酸溴己新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要求该药“儿童慎用,尤其不推荐婴幼儿使用”。
有记者统计发现,自今年1月份以来,药监局共发出了34份药品说明书修订公告,今年以来药监局明确要求儿童禁用和慎用的药物增加至19种。
用药无小事,被禁止和慎用的药物分别有:
感冒药物——特酚伪麻片(所有人禁用);特洛伪麻胶囊(所有人禁用);伪麻美芬滴剂(儿童禁用);小儿氨酚烷胺颗粒(1岁以下禁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儿童、孕妇慎用);小儿氨酚黄那敏(儿童不推荐使用)。
咳嗽药物——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18岁以下禁用);含有非那根、异丙嗪的止咳药(2岁以下禁用)
发烧药物——尼美舒利(12岁以下禁用);安痛定(任何情况都不建议用);注射用赖氨匹林(16岁以下慎用、3个月以下禁用);安乃近鼻滴、针剂(有致死风险、慎用)
心脑血管药物——盐酸胺碘酮注射剂(禁止用于儿童肌肉注射);长春胺缓释胶囊(儿童慎用)
呼吸系统药物——哮喘药海珠喘息定片(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
抗过敏药物——异丙嗪(小于2岁的儿童慎用);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2岁以下不宜使用);盐酸羟嗪(婴幼儿禁用,6岁以下慎用);酮替芬(3岁以下慎用)
胃肠道疾病药物——庆大霉素(没有做耳聋基因筛查的人群慎用);藿香正气水(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呋喃唑酮片(14岁以下儿童禁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禁用)
保健药品——匹多莫德试剂,包括口服液、溶液、胶囊等(三岁以下禁用);保婴丹(婴幼儿不建议使用)
影响及意义:
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3万多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另外,每年约7000名儿童死于用药不当,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4倍。
有更完善和细致的儿童用药规则,对儿童用药安全和家庭无疑是一份保障。
05、二胎奖励政策
相关文件:
2018年7月,辽宁省发布《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宣布辽宁已迈入深度老年化社会,率先提出二胎奖励福利政策。
全国多地相继出台“催生”二孩的奖励政策。
福利举措包括:
降低个人所得税
把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
奖励生育二胎的假期和陪产假期
对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适应灵活工作时间
支持妇女生育二胎后重返工作岗位等
影响及意义:
老年化带来社会一系列问题,如空巢老人增多,医疗问题,老年抑郁症状逐年增多,年轻人不堪重负等。二胎奖励政策的实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其缓解。
目前全国二胎奖励政策还在摸索探路中,希望2019年能看到更多给予家长们的实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