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卷教育:大师已去,家风犹存!家族教育如何让查良镛成为金庸?

分类: 家庭教育 |
前天下午,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然而金庸先生留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15部武侠小说以及一个武侠梦,青春期教育问题,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卓卷教育”(ID:zhuojuanbj)他本人的精神更值得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学习。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01/c358e1fa4dbd4b9c8cf6cb69c8d0e938.jpeg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海宁,1948年移居香港,各位家长遇到孩子青春期叛逆教育问题,可以拔打400-990-0153 详细为您解答遇到的困惑,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与黄霑、蔡澜、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称的字首,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短短14个字,却是几代人的青春共同记忆。几十年来,这“14个字”被翻拍成电视、影视剧高达90次。如果你把金庸的武侠作品连在一起看,各位家长遇到孩子青春期叛逆教育问题,可以拔打400-990-0153 详细为您解答遇到的困惑,你会发现那是一个与历史进程密不可分的侠义江湖,一个浪漫缤纷的金庸宇宙,它甚至比美国大片还要精彩。
他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进入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
查,这是个古老的姓氏,自春秋时查延受姓肇始,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历史;这也是个小姓,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71位,人口103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左右。
海宁查氏,是个传奇家族。历史上,他们曾留下“一门十进士,叔侄六翰林”的美谈;而今,“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家族文气之盛,除了浙江绍兴周家,就该算海宁查家了(语出余世存《世家》)。”
《查氏家训》
我今年老,戒尔诸孙:凡在童稚,读书为本。勤俭为先,兼知礼仪。及其成人,五常莫废,出则有方,入则孝悌。兄弟之间,本同一气,切勿相争,自相弃矣。妯娌之间,纺织为最,虽云异姓,和如姐妹。
戒尔子孙:毋贪于酒,酒能乱性,亦能招祸;毋贪于色,色能丧身;毋学赌博,赌则败家;毋好争讼,讼则受辱。凡此四事,警之戒之。
和于邻里,睦于亲切。择良而交,见恶责己,毋堕农事,毋失祖业,顺之则行,逆而则止。言必择善,行必和缓,毋以暴怒,招其祸衍。
食但充口,毋贪美味;衣但蔽寒,毋贪绫绢。非礼勿取,量力节俭。凡使奴婢,亦当宽缓。凡此数事,斟酌而行。
戒尔子孙,谨守良规,从之者昌,逆之者殃,成败之际,如在反掌。
查家最突出的特点是崇文不崇武;朴素不奢华;兄弟姐妹和睦,互助;以孝为先;做人不忘本。查氏家族根据分支不同,分为不同的堂,每个堂的堂名都是告诉下辈怎样做人,‘端本’就是最主要的家风。
而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
蒋百里——金庸的姑父(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
钱学森——金庸的表姐夫(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
琼瑶——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01/40d8a58701c74cf482faa97e96282458.jpeg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3岁的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困,但金庸没有在战乱的颠簸流离中颓丧。
在上学时,因不满学校的某些行为,他写文讽刺过训导主任,也在大学时与训导长争辩过,结果便是遭遇了两次被学校开除的命运。最惨的是第二次被开除后,因为没有钱,他衣食都没了着落。金庸向一位蒋姓表哥求助,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求学期间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一个外交官。但因历史原因,他还是跟外交官的梦想擦肩而过。
作为武侠小说大家,这个身份或许是他享誉最盛的。而另一个在金庸一生中不可磨灭的标签,便是报人,一个杰出的报人。
1947年,他进入上海《大公报》,从三千名投考者脱颖而出。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入香港,那年他24岁。当时的香港与上海相比,并不发达,但金庸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
1959年,35岁的金庸创办《明报》,便是看不惯《大公报》所报道的“虚假事实”。
他说:“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
而这份报纸开办之初,只有六千份的发行量。在困难的时候,所有职员的的薪水都打了八折。金庸说:“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来。”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01/9b94f3f932a04e92bf00c0bcfa7d4489.jpeg
金庸一直持续地为正义发声,也将家国天下的主题融入进小说中,于是便有《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身为持续发出声音的公众人物,金庸必然会被某些势力视为眼中钉。有人放出话来: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金庸说:“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在这般工作状态下,还有个颇有趣的故事。危险的一段时间,金庸听到风声,跑去欧洲躲藏了一个月。连载的《天龙八部》只好找倪匡代笔。一个月后,金庸回到香港。倪匡笑着对他说:“抱歉抱歉,我讨厌阿紫,所以把她的眼睛写瞎了。”
不屈服的金庸又撰写了政治寓言小说《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可谓是金庸的真实写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舆论风气归于平静。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01/9540db481a0c4b6785bf741b09eef20a.jpeg
金庸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部部经典。但金庸的名气虽响彻中外,而且博古通今,历史、政治等知识信手拈来,他依然觉得自己学问不够。因此即使是在获得剑桥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后,金庸坚持选择作为普通学生申请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那时的他已经是81岁高龄。
剑桥读书时,金庸同普通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里面放满了课本。有一段时间金庸还会骑着车上课,但因为太太担心会发生危险而就此作罢。
在剑桥上学,金庸又变成了那个别人不太关注的查先生。不再有知名作家光环、不再是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他做的一切都“不为学位,只为学问”。
有学生想找金庸拍照,签名。金庸说:“我现在是学生,不是作家。等我不是学生的时候,我再和你坐下来一起吃饭、喝茶。”
在金庸眼里,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永远保持谦卑的态度去探索人生中的未知,自尊而不自负,骄傲而不自满,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必须修炼的一部武功秘籍。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人生在世,去若朝露。一个人的一生,为何不可以是一部武侠小说,前半生纵情恣意、洒脱妄为,后半生心怀敬畏,有不断向学之心。就如查大侠的人生,可敬,可叹。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01/d2fc6444367e4c059ec8287bb136ae6b.jpeg
金庸武侠,他写人性人心,写为人道理,写民族大义,写琴棋书画,写诗词歌赋,写情写景,大雅大俗。他作品中创造的人物,也被国外翻拍,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
斯人已逝,再回顾那些年看过的经典作品,才发现金庸就是我们的全部青春啊……
金庸的去世带走了武侠和江湖,也带走了我们的童年。
有人说长大意味着热血就降了温度,但是看到屏幕里各位江湖里各位英雄豪杰的纷争,还是忍不住为其捏把汗,到现在还活在金庸先生创造的那个江湖里。
可是今天。那个创造江湖世界的人不在了......
每个人都曾有过武侠梦,每个人都曾想在这个快意江湖遇上自己的红颜知己或者风流少侠。今后,江湖我们仍会继续闯荡。也感谢,那些创造江湖世界的人,谢谢他们给我们美好的童年。
伴随我们长大的那些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也突然明白,原来我们已经开始失去,我也慢慢感受到成长的代价,不去想、不敢想,我最亲爱的人离去时,我会是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亲人的离世,真的不敢想,每个人都要好好的。
在让我们不忍唏嘘人生苦短,珍惜当下时。趁年轻,爱自己多一些,对自己好一些,趁父母身体健康,多带父母出门旅行,多关心他们,常回家看看,父母无时不对我们牵挂,我们也应该时刻牵挂父母。
关于生命,关于人生,我们总是以为一切都还来得及,可是当我们转眼望去时,却发现它早已所剩无几。
很多的我们以为的没什么,还年轻,其实只是我们独自的臆想
不要丢下一个深爱的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不想说出口的故事,许多时候真的该学会长大了。要学会珍惜,不要真的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难过!
长久不在家的你,多腾出时间来陪陪父母吧,陪他们聊天,倾听他们一代人的故事,陪他们回忆青春。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我们既然活在当下,那就请珍惜当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