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卓卷教育:孩子有这几种行为,父母一定要制止,绝不能手软!

(2018-07-20 14:46:48)
标签:

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

青春期教育

思维导图

卓卷教育

分类: 家庭教育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720/b73334344e8d44daa282626e2b0989e0.gif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我们要理智地爱孩子。

  如果孩子有以下几种行为,一定要制止,绝不能手软。

-01-

得不到的就动手

  孩子们在玩沙子,其中一个抢起小伙伴的玩具推土机,未果,一口就咬向对方的小手。

  结果,推土机如愿到手。

  给家长的建议:

  对咬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严肃批评。

让他知道,咬人是不对的,已经对小朋友造成了伤害,必须亲自道歉。

  同时,让他明白,小朋友如果不愿意把玩具借给自己玩,他应该学会接受这种不如意。

  除了批评和讲道理,一定的惩罚必不可少,并将与惩罚相反的待遇呈现在他眼前:呵护和安抚被咬的孩子。

  从而令孩子懂得,攻击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也得不到任何好处,进而自觉摒弃攻击性行为。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720/8df68e3f4fdf4957baa1511194725928.jpg

-02-

见了玩具就走不动

  在超市,你拒绝买芭比娃娃,女儿却紧紧地抱着不放,任你怎么解释也不松手,还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给家长建议:

对孩子表明你的态度:今天不买玩具,撒泼、哭闹也没有用。

  如果孩子听不进父母的话,无理取闹,不妨置之不理,继续选择其它物品,或者佯装离开,任其坐在地上哭。

  妥协是不明智的,否则孩子的任性将变本加厉。

  等孩子冷静之后,通过讲道理或讲故事等方式,使之明白,懂事的孩子招人喜欢,撒泼、哭闹的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而且令人讨厌。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720/85897601f0794c0c86b2f998e9b73379.jpg

-03-

顺手牵羊

  孩子给你看一双袖珍水晶鞋,告诉你那是从小朋友家的地上捡的。

  给家长的建议:

  立即带孩子归还物品,让他亲自道歉:“对不起,我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

  借助“物归原主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勇于承认错误。

  3、4岁的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和所属意识,自认为喜欢的、想要的就都是自己的。

对此,父母千万不要采取“下不为例”的态度。

  记住那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720/129b89fd27164cd2aad4ea9f780cb649.jpg

-04-

该睡不睡

  晚上10点该睡觉了,孩子却把娃娃和毛绒玩具摊到床上,继续玩闹,不肯睡觉。

  给家长的建议:

  指指墙上的卡通挂钟,示意孩子到就寝时间了,告诉他按时休息才能保证第二天上学不迟到。

  没有一个孩子会主动上床,他们永远没玩够。

  如果父母允许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晚睡,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难以养成。

  所以,无论孩子找什么理由,父母都要想办法拒绝。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720/e1470d0ca1d84196a8079d20019edc91.jpg

-05-

说谎

  6岁的孩子施展“武功”,将花瓶摔得粉碎。

  当妈妈问起这事,他却说是家里的猫干的。

  给家长的建议:

  鼓励孩子说实话:“告诉妈妈,到底怎么回事?摔了花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妈妈喜欢诚实、勇于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孩子。”

  以此打消孩子的顾虑,鼓励他说出真相,并在孩子说实话后第一时间“拥抱”他、表扬他。

  6、7岁以上的孩子明知说谎不对,却为了逃避惩罚而为之。

  如果你相信他的话,或者即便不信也不予追究,就等于助长了这一恶习,以致他在谎言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卓卷教育:孩子有这几种行为,父母一定要制止,绝不能手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