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卷教育:当孩子在外边受欺负时,你的言行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标签:
家庭教育青春期教育卓卷教育亲子沟通情感 |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804331123/0
最近跟我姐姐聊天,聊起了她家孩子的一件事情,值得每位家长深思。
那天,婆婆带姐姐家孩子在小区里玩儿。当时小外甥正在玩他新买的玩具,爱不释手。
正当小外甥陶醉地欣赏自己的玩具时,一个差不多年龄的小女孩走了过来,一把夺走他手里的玩具。
小外甥刚想哭,奶奶立刻过来安慰说:没事没事,姐姐拿过去玩一下,男子汉要大方点儿啊!
女孩家跟姐姐家是认识的。
奶奶碍于情面,同时也是觉得玩一玩也没什么打不了的,包里还有很多玩具,忙着安慰自家孙子,于是在包里随便拿了个玩具给孩子。然而看着奶奶手里的玩具,小外甥不要。
他只想要回被夺走的那个玩具。
小外甥的眼睛,死死盯住女孩的手。女孩妈妈开始批评女孩:快还给弟弟,你这样不乖啊!
女孩不听,就是不给。
不仅不听,女孩还一本正经地对小外甥说:你别难过了,我就玩一下,好朋友要分享啊!
这话一出口,旁边的大人都听乐了,甚至还有人夸这个孩子聪明。
就在这个时候,姐姐从外头回来,正看到自己的小家伙一脸委屈,想哭又不敢,呆呆地站在那里。
了解情况后,姐姐二话没说,就微笑着走到女孩身边,很自然地就从女孩手里拿回了玩具,说:宝贝,这是弟弟的东西,不是你的。
女孩先是一愣,然后哇地大哭了起来。
女孩妈妈面露怨色,手忙脚乱地去哄孩子。旁边的一众人看傻了眼,都不说话了。孩子奶奶有些尴尬地打圆场,同时责怪自己儿媳妇儿:你这么大人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姐姐忍着一肚子火,似乎是对那女孩妈妈说话,也似乎是对身边看热闹的一众人说:
对不住啊,我只是想让孩子们明白,该是谁的东西,就是谁的,这是基本道理。
如果谁先哭就是弱小,谁长得高谁归谁,那这个世界不就大乱啦?
然后就带着儿子扬长而去。
姐姐跟我说:那女孩妈妈如今遇见我了基本都绕道走,可是那又怎样呢?
我听后真的很佩服我姐姐,至少她做了很多家长都不敢做的事情。
我们都觉得,孩子还小,一个玩具,实在太微不足道。我相信,很多父母会像孩子奶奶一样去打圆场。
然而,对孩子来说,抢走了我的玩具,破坏了我心爱的宝贝,甚至随意入侵我的界限,而我还要很大方的样子让你玩,即使成年人也是无法接受的,不可忍让的事情,为什么家长还要让小孩子去欣然接受?
当大人轻描淡写地说出“没事没事”,对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其实是在跟孩子说:你这根本不算事,你不该这么难受或者生气,你生气只说明你太小气了。简言之,你生气就是你的错了。
说到底,这是在教孩子:被侵犯时,你得忍着。这是人为制造的权利的不平等。总是这样被对待的孩子,他们很容易在人际冲突中失去反击的勇气。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770724082/0
比如一个朋友家前不久刚遇到的事。
朋友的两个孩子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兄妹俩回到家后,朋友看到妹妹身上有很多抓痕,有的都已经出血了,明显是跟别人打架了
朋友却按捺不住满肚子的火气,问哥哥:
为什么不保护妹妹?
哥哥说:那个同学也很小,我去打他,他也会哭的。
朋友急了,提高嗓门说道:
不管他是不是小,他打妹妹就是不对的,你应该帮妹妹把他推开。
哥哥一脸委屈地回答:可是打人是不对的……说完哇地哭了起来。
朋友傻眼了。哥哥刚刚说的话,不就是自己平日对他反复强调的话吗?
每当妹妹去抢哥哥的玩具,乱动哥哥的东西,哥哥不乐意的话,妈妈都会教育他:
妹妹那么小,你要让着她呀。
不能打妹妹!打人不是好孩子。
这个玩具妹妹只是玩一下下,马上就还你,你要做个爱分享的好孩子啊!
是的,是她亲自教会了孩子:东西被抢了、被欺负了,有情绪、发脾气甚至反抗都是不对的。于是遇到冲突时,这个小孩他会刻意压制自己,内心非常害怕,害怕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后妈妈会骂他。因此,他往往最委屈、也忍得最辛苦。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827789039/0
如果你的孩子还很小(5岁以内),他手里的一个玩具,一本书,一只皮球,或者只是一片从地上捡来的树叶子被抢走了,如果他可怜兮兮看向你,你会碍于面子安慰孩子,还是干脆帮孩子要回来?
答案当然是后者。
物归原主,首先可以教会抢东西的孩子:谁的东西归谁,这是人际关系中最起码的界限。
一个小孩子抢别人的东西,乍一看是无关紧要的。比如姐姐儿子遇到的那个小女孩,看起来伶牙俐齿,甚至你还会觉得可爱。但如果等成年了这个孩子再抢了别人的东西,仍然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况且这就升级到法律问题了。
这样的孩子若习惯了被满足,那么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有人拒绝她,她很可能无法承受。他们长大后,也容易因为不懂尊重别人和别人的界限,而遭遇人际关系上的困境。
需要提醒的是,对待抢东西的小孩,大人的干预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
如果你觉得他做得不对,你一定要帮他从行为上去恢复到对的状态,
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你不对。这个年龄,孩子的理解能力很有限,一句两句轻描淡写的语言说教很难真正奏效,要很清楚的告诉他哪里不对。
别以为孩子会抢东西、看起来够厉害,甚至还占了小便宜。殊不知,当家长默许孩子越界行为的时候,家长和孩子同样是输家。
物归原主,更能教会被抢东西的孩子:我们其实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很好地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
哪怕是在多子女家庭,该是哪个孩子的东西,就归哪个。
如果家里老二太小,哭闹着想玩老大的玩具老大却不肯,这时最好的办法,不是教训老大,逼他分享、出让自己的界限,而是抱走小的,转移小宝宝的注意力。
知道一直要求孩子忍让,最要命的后果是什么吗?一旦遇上校园霸凌,在学校受欺负,还不会跟父母说。
从这个角度说,父母通过言行亲自告诉孩子:你不必退让。
如果一个孩子在父母的权威强压之下,早早习惯了隐忍和服从,甚至讨好,那么当他遭遇霸凌之时,他的概念里是没有“反抗”二字的,甚至连求助可能都不会有。
他会下意识地认定:表达是没有用的,反抗也是没有用的,我只能默默承受。
若一个孩子总被校园霸凌者“欺负”却无力回击,那么很可能他已经在自己的家里,被自己最亲的人,“欺负”过百次千次了。
无论是任由孩子东西被抢而不作为的父母,还是默许孩子抢东西的父母,其实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那就是界限模糊。父母界限模糊,孩子没法真正过得自在。
有界限的家庭,才能真正养出懂得保护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知道分寸的孩子。何为有界限的家庭?它一般会有以下特征:有爱的,民主的,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再往细一点说,这个家庭应该是这样的:
不强迫孩子分享
不随意处置孩子的所有物
鼓励孩子用语言说出自己的需要
允许他理直气壮地说“不”
接纳孩子的坏脾气
不害怕孩子的负面情绪和感受
尊重孩子的界限;不以爱的名义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要有父母自己的底线;不因为爱的缘故,一味服从孩子。
上述最后一点最重要,也最难做到。因为难,才更要我们去努力。
父母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必要的界限。父母是有界限的父母,孩子也才能够有空间去发展属于他们的力量。
习惯了屈从父母和他人的孩子,他只会把自己过得越来越卑微,却很难学会真正为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人生负责。
真正被父母尊重的孩子,他走上社会,才有能力对糟糕的、坏的事情说不。
他才懂得珍视自己,以及自己的需要。也才真正不惧怕,不讨好,不卑不亢,真正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