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科学家庭教育是“草莓族”孩子的病灶

标签:
卓卷教育家庭教育教育 |
分类: 家庭教育 |
高脆弱、高敏感是众多父母讨论不休的一个话题。近日,在某家长论坛上这样的一个帖子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女儿4岁时能背一百多首唐诗,6岁会做一年级奥数题,玩溜冰、活力板更是不在话下。在最为天真烂漫的年龄,女孩却因没能通过某知名小学的入学试竟哭晕过去。一个形象的比喻赫然在目——“草莓族”孩子。
“草莓族”一词最先流行于台湾,是指一些人看似外表光鲜亮丽,“质地”却绵软无力,遇到压力就抵抗不住,变成一团稀泥。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草莓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草莓族”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承受不了挫折,尤其是10—16岁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弱不禁风。这是何原由呢?这一现状该如何改变呢?
草莓族孩子为啥禁不起挫折呢
社会原因:生活条件好,孩子普遍娇贵。除了家长的溺爱,学校的"竞争环境"也催化了孩子们的"偏激"。在"精英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竞争"成为学生间的基础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培养却被剥离了。
家庭原因:不科学的家教。看看我们中国家庭孩子摔倒会多少人着急扶起来?一妈妈二奶奶三爸爸四保姆。这样的家庭环境还怎么进行挫折教育?
心理原因:过度强调自我,孩子丧失自我。一个孩子18岁,已经想到将来路不是自己走的,我爸替我铺,我家族替我铺。当你问他将来的路如何选择的时候,他没有自我,他期待周围的人帮他做选择,帮他做决定。
我们总是强调让孩子不停地拿第一、争冠军,但有哪个家长会把培养孩子刚强品质、不服输的精神、遇事不慌张的性格放在教育首位?孩子遇到挫折就被击垮,碰到难题就绕道,达不到目标就撒泼,种种症状的根源其实是在家庭教育环节,家庭教育施教者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辨别取向。
孩子遇到挫折,家长该怎么办?家长需明确的是家庭才是挫折教育的战场。卓卷教育总裁张振芬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家庭教育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潮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
家长如何教孩子直面挫折
鼓励引导自信,激发孩子的小宇宙。有些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被批评,产生不想学习的消极情绪;有的孩子在某些课程中由于自身条件较弱,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如在体育课上有些同学体形较胖素质较差,没有自信,产生厌学心理,上课时不愿和大家一起做运动,这时需要父母多关心她,及时和老师沟通有效的引导她,和同学们一起找她的优点,鼓励她,使她振作起来,帮助他树立信心,避免"破罐子破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