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结题报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2014-05-29 10:27:07)
标签:

教育

                                       结题报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受各国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中小学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实践中去,并有效地将其运用到各种学科的教学之中。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均不同程度涉猎研究,但专门进行系统研究,还鲜有所闻。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各地各校在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探究性品质,让学生的思维更具独立性、深刻性和灵活性。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助,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扩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师课堂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功能,促进了个体学习,使合作学习与个性化自主学习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很多专家、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其成功的经验给了我们如下启示:合作学习应该是严密而有序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多方位的交流与互动,即交互式的;合作学习应该是有效的,即要求做到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当然,在探索和实践中,也有一些所谓的“合作学习”,学生犹如天马行空,表面热烈,实际收效甚微,诚如教育专家杨再隋所说“不过是彩色的泡沫”;有的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过于格式化,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等。

      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参与教学过程的改革。让老师真正走进新课程,构建新课程,使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在小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中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和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明显的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适应时代挑战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互补性。在学生自主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实现由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转变。培养学生在合作中掌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组织小组合作,不仅有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兼具了教会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有利于塑造身心健全的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育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活动。它的基本思想是平等—合作—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小组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通常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的需要,将班级学生按一定的要求分成若干个学习合作小组,小组的人员数也应由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而定。小组根据老师布置或自己设定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共同的研究讨论来完成这些任务。但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自由性,如组织、调控不当,则易于失控而流于式。因而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着力于下面几个方面的实践和运用。

     ⑴把握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善于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对小组学习的效益非常重要。因此,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合理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问题具有多解性或争议性以及查病补缺等方面适时适度地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起到解决问题,省时高效。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学,学会交流,增强团结协作的精神。

    ⑵优化组合。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怎样分组,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可根据学生文化基础、智能、爱好特长、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分组。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应合理分工,采用小组成员动态编排的方法,使学生在小群体自然组合、帮带式组合或同等生合作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发展的目标。

     ⑶合理引导。

       根据小学生的特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合理引导,做到组织严谨有序。让学生在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充分自由、有效合作、适度探究。”

     ⑷多元评价。

       现代学生的评价,基于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来认识,不仅关注学生发展的结果的评价,更重视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成效高低的关键。如何将合作学习中的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运用得当,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探究学习,可以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能够将合作的时机、小组的组合,技能和技巧的指导和培养,激励与发展的评价机制等重要一切做到有机组合。不求表象,重其内涵,才能真正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促进小学教育的深入发展,将过分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实际意义上仅仅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由浅显的层面上的展开引入深层的实效性的开展,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使我们的教师真正理解合作的真谛,对合作的内容、时机、小组构建、引导参与、评价等要素能够有效把握,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的形成。做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创设合作氛围,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之在农村小学教育这块急待开发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合作中建立生生间、师生间的真诚友谊,创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

二、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在研究活动中,遵循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原则;师生平等探究原则;实效性、创新性原则。以办特色学校为总目标,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其重要突破口,把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重四个方面的研究:小组的分工与构成,小组合作议题的设计、小组合作与交流机制、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研究过程分阶段进行动态交流,把理论学习与阶段研究的核心问题相结合,及时沟通,探究研究中的热点、重点、难点,不断审视研究中的案例并及时调控。

2、研究的法及技术路线

    案例研究法:深入课堂,对案例中的小组合作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特别是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及教师参与调控的力度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

    比较研究法: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案例作比较。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实施程序、合作交流进行观察,找出共性,以提炼出更有科学价值的小组合作模式。

     行动研究法:对小组合作中值得探讨的事项,如小组如何分工、组间交流方式等,课题组成员在个体的研究实施后,再进行交流与实践,在行动中验证。

本课题研究的要点是:构建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需要突破的难点是如何构建组内有效合作、组间有效交流的机制。

       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农村小学的实践和运用”的研究活动中,我们将以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创新为核心,以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共同提高为目标。注重过程与阶段目标的观测。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学生参与式的学习交流,培养探究与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精神的能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交流模式。观察学生的参与面及交流质量。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构建新的评价模式。重视探究性评价,重视互助、协作性评价,重视多元化、多样化评价,使学生在鼓励中获得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学会学习;使学生在交谈、倾听、思考、反思中学会评价;教师工作创新,学校管理创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推进程度与课题研究的整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