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丨踏过晚寒方岁末,归乡醉酒赋春潮丨二十四节气(下)

(2023-06-02 10:24:17)
分类: 原创格律诗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图片







图片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频繁,是万物狂长的时节。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小 暑

刘新华



蝉啸枝头对月狂,风吹水浪泛银光。

拨开暑气莲花舞,轻拂河堤翠柳扬。

萤火林间投倩影,星星竹籁织诗乡。

欲期谷穗株株满,惹得农耕拔草忙。







图片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逸周书》曰:“土润溽暑(溽暑,指潮湿而闷热)。又五日,大雨时行”;又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是万物狂长的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大 暑

刘新华



疏篱岸畔竹青葱,河水倾流大暑中。

蝶过荷塘裙摆舞,蝉鸣幽岭曲声融。

若开泉眼初滋秀,试问秋山几日红?

恰似韶华勤奋笔,犹雕岁月百花同。







图片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秋,是“四立”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禾谷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如《管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大暑、处暑,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二十四节气中的暑天比较长。



《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





立 秋

刘新华



黄昏隐色吐乡情,走过山村陌上行。

风驾小舟驱黯淡,月游道路泛光明。

飞红落地繁华尽,奋笔书词瀚海盈。

田野农忙迟岁暮,好收金穗应秋声。







图片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处署”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消退。“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节气、大暑节气、处暑节气,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酷暑时间比较长。暑热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古人将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到了处暑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



《说文解字》曰:“处,止也。”





处 暑

刘新华



风吹旷野洒金黄,借得田园万缕香。

才把果蔬搁背篓,又闻稻谷溢禾堂。

登山远望白云缈,映海深移水浪长。

蛐叫蝉鸣迎处暑,唤声一片快收粮。







图片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第三个节气。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



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进入"白露",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昼夜温差拉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虽然暑热可能不会一下子退场,但是闷热感会逐渐褪去,早晚添了一份秋天的凉意。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白 露

刘新华



风破西窗夜入凉,金秋至此露为霜。

登舟银海观弦月,举目星辰念故乡。

若是天涯沦落客,任由思绪猛穿肠。

守关他日锦衣返,致敬青春志气扬。







图片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白天渐短,夜晚渐长。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 分

刘新华



一夜东风有点狂,等分秋色换新装。

忽听原野驼铃响,又见银蹄大漠扬。

塞上英姿倾月朗,壁滩勇士磨心强。

凯旋娇子雄威展,浊酒千樽敬故乡。







图片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后,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气温逐渐下降。寒露与白露节气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



在中国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谚言,其意为经过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转为深秋透着几分寒冷的“白露欲霜”。关于寒露的谚语还有:“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天气已带寒意,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寒露期间,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温差变化。从洁白晶莹的露气转为寒冷欲凝,生动地反映出气温的不断下降。随着寒气增长,万物也逐渐萧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 露

刘新华



一袭寒风阴雨散,飞鞭策马急归乡。

丘园万里凝清露,村野千家盖谷仓。

闯过关山蹄铁起,笃行大路炽情扬。

迟迟未见返城客,雁字回时户户忙。







图片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怎称为霜降呢?其实“霜降”这个名字只是用来比喻这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



《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





霜 降

刘新华



风声隐隐透回廊,犹忆天边雁字长。

院锁几重秋入韵,叶红数片露凝霜。

恰知泼墨描晨景,欲赏流霞换晚装。

难得今朝非陌路,同行着意赶初阳。







图片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为冬三月之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进入休藏状态。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



《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立 冬

刘新华



余声阵阵影撩弦,南国青茵掠雁前。

更喜长城衔瑞景,又观初雪点江川。

九州浩浩倾翰墨,华夏泱泱烁海天。

梅蕊迎春歌盛世,立冬金饺贺丰年。







图片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季第二个节气。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气温、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一个重要要素。小雪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气象上将雨、雪、雹等从天空下降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都称为“降水”。小雪之名,因“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量增多。



《孝经纬》说:“(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





小 雪

刘新华



梧桐叶落瓦凝霜,残竹枝头翠未央。

莫怪东风横雪野,已吹瘦树吐梅香。

清寒向晚无端冷,好景随心有意长。

何惧更深阑夜近,尚迎来日赶初阳。







图片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气温、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一个重要要素。气象上将雨、雪、雹等从天空下降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都称为“降水”。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量增多。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大 雪

刘新华



他乡落雪梦关城,犹袭风霜夜独行。

自别归鸿浮幻影,时闻枯柳曳残声。

北川云破应无意,故土魂牵不了情。

更待寒香梅入酒,挑灯把盏到天明。







图片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有“日南至”之称,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冬至是一个吉日,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应该庆贺。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冬 至

刘新华



阑珊一夜见霜红,冬至临时景不同。

已喜山岩梅欲放,更惊竹隙雪将融。

吟诗自抒心间意,研墨还吹岭上风。

纵笔作词应有趣,谁书暖律月明中?







图片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小寒,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意味天气寒冷,但未到极点。对小寒节气的名由,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足以说明了小寒的寒冷程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 寒

刘新华



南坡趋步看梅开,巧见清霜落玉台。

欢鹊已将花信寄,小寒一到晚冬来。

时闻香韵倾心过,偶有东风把雪裁。

虽别他乡披暖意,还期北上雁同回。







图片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四个节气,是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这个气节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也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期。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它是一个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解释道:“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 寒

刘新华



风探北国素枝摇,犹似行人白墨描。

铺就冰霜些许秀,扮装山岭几分娇。

虎奔大地回声响,雪落江川瑞意飘。

踏过晚寒方岁末,归乡醉酒赋春潮。







岁月静好,扬帆破浪,采撷一路风景滋养岁月,时光不老,精神与青春同在。希望在梦就在,只管耕耘,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一路温馨,一路阳光......


作者简介:刘新华(Xina),女,1975年3月22日出生于重庆,现北京人。作品曾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散曲大典》(16BZW147)、北京诗词学会会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