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请勿使用)
吴江西南地区是临近太湖的吴越交汇地,有着异于吴江东北地区的独特的婚俗。
比如说结婚前要“上头”,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成人仪式,表示可以结婚的意思。新官人(或新娘子)坐在自家的堂上,穿了盛装(新官人一般要戴帽子),脚下踩着脚炉,吃点甜糕,家长用花在蜡烛的烛火上烤一下,在新官人(或新娘子)头上绕个圈,大概表示去除晦气的意思。然后把花插在新官人帽子上或新娘子的头上。这样,这个新官人(或新娘子)就有了结婚的资格。“上头”仪式结束,主家会把煮熟的“上头粑粑”拿出来,然后大家可以去争抢。对于喝喜酒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红包一定要给在“上头”前,否则就是失礼,主家会很不高兴,认为“触霉头”,甚至不肯接受。
迎娶要用蚕花竹,在竹园里选用两根茂盛的竹子(略带根),各用一段红纸包了。迎娶后女方留一根,另一根由男方带回。西南地区是蚕桑区,蚕花竹一节一节,象征着蚕宝宝。祝愿结亲的两家蚕事兴隆,节节高。过去蚕花竹绑在讨新娘子的船上,现在不用船了,轿车又不好绑,所以往往要找个小卡车,专门载着蚕花竹,跟在婚车的车队后面。这一幕在西南地区经常会见到,像苏州就不用蚕花竹,用的是紫皮甘蔗。
古代重男轻女,在婚俗中也有体现,如新房的新床,会有很多被子,必须由生了男孩的妇女来铺床叠被;结婚前一天,要由一名男孩子陪着新郎在新床上睡一夜;结婚时,堂上要点一对龙凤花烛,蜡烛上有龙、凤、八仙和花朵的图案,这是江南地区特有的。拜过天地后,由两名男孩子拿着花烛在前面走,一对新人跟着进入洞房。
堂上北边通常有娘舅和姑夫家送的糕,呈宝塔状叠放在木桶里,过去这样做是方便用扁担挑了来。现在不用挑了,但还是保留了木桶。糕的上面放有柏树的枝叶和万年青,还用染了红色的蚕丝装饰一番。一家人家办喜事,糕多糕少通常是闲人评论的话题。
西南地区重视茶道,因此往往会请了一班“茶担师傅”,负责泡茶,客人到一定要先喝甜的待帝茶,不喝就是失礼;然后喝绿茶。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会请戏班演戏,一班都是内容喜庆的越剧,老百姓叫“绍兴戏”。
迎娶时,要“行盘”,把礼金放在一个个朱漆的长方形盘里,具体有太礼、叔礼、舅礼、抱舅礼(抱舅就是新娘的兄弟,结婚时要把新娘抱上船)、小礼、月老礼、酒水礼、请庚礼、请新礼、请望礼、黄道吉日礼,等等,
盘里还有一腿猪肉(谓母亲生产痛苦,叫“谢娘肉”)、一对鲤鱼。过去,为了礼金的多少,双方常常会交涉一番。
新娘到婆家,下船(现在是下车)要换鞋,大概是表示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的意思。进院门或走上稻场后,要跟随新郎围绕一个用稻草扎成,绑了红纸的的三个脚的“三墩火”走三圈,表示去除晦气。
结婚当天,还要“回门”,就是回娘家看望娘家人的意思。娘家人会带了表示“希望早生贵子”的“望早包”(里面有糕糖和枣子),来把新娘接回。
下图是一个红“幡”,过去结婚的时候挂在供奉祖宗灵位的家堂上,解放后家堂都破坏了,但现在还能见到用“幡”的。挂幡的人家表示是迎娶方,不挂的人家表示是嫁(赘)方。如果两头都挂幡,就表示双方有婚房,不“娶”也不“嫁”,本地老百姓把这种现象叫做“两头挂幡”。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头挂幡”越来越多,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总之,规矩和禁忌是很多的……还要入乡问俗啊。
http://s7/middle/a4421254nbe8a20ad4816&690
http://s15/middle/a4421254nbe8a20611dee&690
http://s6/middle/a4421254nbe8a1fa79fb5&690
http://s9/middle/a4421254nbe8a20126ad8&690
http://s7/middle/a4421254nbe8a20ea9d06&690
http://s14/middle/a4421254nbe8a2153023d&690
http://s2/middle/a4421254n79743690a431&690
http://s7/middle/a4421254nbe8a22668686&690
http://s6/middle/a4421254nbe8a237ac925&690
http://s13/middle/a4421254nbe8a22e1ee2c&690
http://s6/middle/a4421254nbe8a1f2e9fc5&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