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行徽州-----(4)西递·古黟桃花源

(2012-09-16 21:57:51)
标签:

杂谈

胡文光

西递村

古民居

大夫第

分类: 徽州行
http://s9/bmiddle/a44175d6gc96e5b58b5d1&690    黟县始建于秦,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黟县保存着大量风格迥异的明清古民居、古村落。西递村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有一百二十多座,房屋基本上保持原貌,未被破坏。
    古黟桃花源——西递,位于安徽省南部,
位于距离黄山市50多公里的安徽省黟(易yi)县,距黟县县城四公里。她建于北宋皇祜年间,已有930余年历史,村落平面呈船形,占地16公顷。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北纬38度中国行,还专门介绍了西递的古建筑。 

 

 

 http://s11/bmiddle/a44175d6gc8864c3b8a7a&690

 
    西递原名西川,又称西溪,乃取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又因位于徽州府之西,曾设“铺递所”,故改名西递。至今尚保存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中124幢,大量的砖、木、石雕等艺术佳作点缀其间。目前,整理开放有凌云阁、胡文光剌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筑。
    这种西流的河水,在民间又有“细水长流”的说法。
http://s15/bmiddle/a44175d6g7a8b09571dd2&690 http://s13/bmiddle/a44175d6gc96e5ed68ed0&690      月湖和古牌坊      
    西递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石雕牌坊,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胡文光牌坊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http://s2/bmiddle/a44175d6g7a8b099bbbe2&690
    西递村原有牌坊十多个,现只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据说它的保留是因为一位军属老大妈的保护,“文革”时,当有人要这座牌坊同其它牌坊一起砸掉时,是她出面保护,又因为她的儿子在部队当团长,才没有人敢动手。
http://s14/bmiddle/a44175d6gc96e618e1616&690



http://s4/bmiddle/a44175d6g7a8b09dbd211&690

http://s15/bmiddle/a44175d6gc96e63c264dc&690

http://s12/bmiddle/a44175d6gc96e64e0e999&690
http://s13/bmiddle/a44175d6g7a92267f21c6&690

http://s12/bmiddle/a44175d6gc96e66f6e301&690

http://s9/bmiddle/a44175d6gc96e681ee099&690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20余处景点。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设置,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因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商人以积聚为本,造就天井,可“四水归堂”,汇集于天井内,不致于外流他家,俗称“肥水不外流”。

http://s11/bmiddle/a44175d6gc96e69691b94&690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村中大路街,首先看到的民居景点为“旷古斋”。“旷古斋”堂名系今人给取的,寓广博古徽文化之意,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手书。
    从开放的民居看,房屋的主人对这种管理形式都非常满意,屋内收拾得非常干净,屋内家具、用具摆设和字画的布置,都保留着明清特色,古朴典雅,许多家具都是明清时保留下来的,很多民居中还摆设着红木家具。
http://s1/bmiddle/a44175d6gc96e6aef3b93&690

http://s10/bmiddle/a44175d6gc96e6bf5989e&690
http://s12/bmiddle/a44175d6gc96e6ce6d2bb&690

http://s8/bmiddle/a44175d6gc96e6de1a97f&690

http://s13/bmiddle/a44175d6gc96e6eecf74f&690

    西园系清道光年间知府胡文照所建,园内有花卉鱼池,假山盆景、石几石凳,特别还保留有“西递”二字的古石刻。石雕漏窗“岁寒三友”,构图清新,雕刻精湛,为西递石雕极品。后园门内有石栏古井,井沿满是勒痕,井水幽深清冽。

http://s12/bmiddle/a44175d6gc96e700c3c70&690
    西递村已开放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个,参观人员在村旅游公司,购买参观券后,由导游引导依次参观,已开放民居中的村民照常过着自己的生活,只是在有人参观时辅助做些讲解并推销其旅游商品。

 

 

http://s6/bmiddle/a44175d6g7a8b0b51b528&690

http://s13/bmiddle/a44175d6gc96e726c0d86&690

http://s4/bmiddle/a44175d6gc96e73729929&690  【 资料介绍 】 敬爱堂原是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清朝乾隆年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渐趋旺盛,遂改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为西递村现存祠堂之最。整个村庄皆以该堂为中心布局设计,“敬爱堂”寓意深远,既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又示意族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故作为宗祠和敬爱堂,一直是族事商议之室,兼作族人举办婚嫁喜事,教斥不孝子孙的场所。该堂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步入中门为祭祀大厅,厅分上、下庭,左右分设两院,下庭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柱与上庭两根粗壮的白果木柱相对衬,承托着规整的梁架,雄伟壮观。上庭之后为楼式建筑的供奉厅,供奉列祖列宗神位,神主次序是始祖居中,其他依昭穆之序左右排列。上是匾额“百代蒸尝”。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师椅,当是族长之位。两边纵列两排罗汉椅、案,为族中年长和有声望之人议事或祭祀时所坐。厅前还有一大几案,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敬爱堂上庭对面的门楼横梁上方,悬挂着一块3米见方的大牌匾,上方一个笔力遒劲、功夫深厚的大“孝”字。据说,此字系南宋大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所书。当年他曾写过“忠、孝、廉、洁”四个大字,但多毁于“文革”,令人痛惜。只因有一位村民将“孝”匾拿回家中作粮仓盖,才保留至今。这个“孝”字将字、义、形、情巧妙地融为一体,把整个字拆上下两部分来看,上半部是“老”字的半部,下半部是一个“子”字。朱夫子所书的“孝”字,上半部右边横、竖、撇笔画连接,如同一个半身人形,呈弓身抬头、双手作揖敬奉之状,右边却是猿的脸形。意喻不孝不敬之人,如同尚未进化的猴子。下半部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子”字,意喻要孝敬父母、老人。书画同源,此字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了书画的高度统一,真是一幅活脱脱的诗情画意书法图,写来犹如神助。其教育意义极为深刻,悬挂在敬爱堂里,又极为妥贴,切合环境。敬爱堂于1992年春修复,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内有图片、实物、花轿等供人观赏。步入中门,只见上庭横枋上高悬“敬爱堂”楷书匾额,赫然醒目;举道环顾,对联楹柱,特别是梁檩间悬挂着“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块金字古匾,似向游人宣示胡氏宗族当年的荣华富贵。

http://s4/bmiddle/a44175d6gc96e74b075e3&690

http://s3/bmiddle/a44175d6gc96e75c71377&690

http://s12/bmiddle/a44175d6g7a8b0be1106d&690

http://s1/bmiddle/a44175d6gc96e780354c7&690

http://s7/bmiddle/a44175d6gc96e78fd2f36&690

http://s6/bmiddle/a44175d6gc96e79f2fe31&690     绣楼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侧隙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楼,俗称“小姐绣楼”。飞檐翘角的绣楼,建筑别致,玲珑典雅。楼额木刻分别为清进士祝世禄手书“山市”和清代书法家汪恩道隶书“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书写时,有意移一点于“厂”头上,益显整体美;尤其是“人”字,活脱脱像一位倾躯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后生。楼下的小门户比正屋墙体缩进一大步,与主人自书石刻门额“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寻味,果真是“进也风流,退也潇洒”。

http://s7/bmiddle/a44175d6gc96e7afd4f4c&690

http://s13/bmiddle/a44175d6gc96e7c013adb&690

http://s8/bmiddle/a44175d6gc96e7d2b1676&690

http://s6/bmiddle/a44175d6gc96e7e916c3d&690
     西递村的旅游资源的管理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大多数明清民居仍为村民个人所有,从房屋管理、维修、屋内的陈设到日常清扫,都由民居的主人负责,这就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西递村的这种旅游资源管理形式是非常独特的,为其它地方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如果不采用这种办法,当地政府是没有财力维护和管理这些古民居的,也无法解决古民居的产权和居民搬迁问题。但是总感觉到有不够的方面;

    很少发现或者根本没有发现有好一点的酒店。这么多的旅游客人基本没有在宏村、西递用餐的,是管的太死了吧,住的也很少吧。如果能像西塘古镇一样,人气会更旺,老百姓收入更多吧。

    文化内容也少一点吧。徽州是有自己的文化特点的,古村落、古建筑并不代表徽州文化的全部,有许许多多的的动人的传说和故事,已经搬上银幕的也很多,但是在古村落基本没有影像文化的内容,让人不能全面了解古徽州和徽州文化,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如果能在宏村、西递的湖面上来一场徽州文化的演出不是很好嘛。

    既然有大量的古村落,能不能就近多整理一些古村落,连成片,形成线,让游人有更多的选择,或者能让游客在这些古村落中住上几天,也享受古徽州的生活,不是更好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