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鹤鸣山

标签:
杂谈 |
一般认为,中国道教的创立地在四川大邑县的鹤鸣山,而剑阁老县城(今普安镇)边的鹤鸣山,也跟道教有很深的渊源,山腰的道教石窟造像由于规模较大,年代久远,非常珍贵。每次经过普安时,我们总会拐上山去打探,可惜很多年来一直在闭门维修,无缘得见。此次春节再次路过,惊喜地发现,景区已经对外开放了,且不收门票。
除了道教石窟,鹤鸣山还有两个看点,一是唐代元结撰写,颜真卿书丹的《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二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撰写的《剑州重阳亭铭》石碑,总称鹤鸣山“三绝”,三处古迹比较集中,因此当地政府另起围墙,增修廊亭加以保护,起名博物苑。
老实说,鹤鸣山的游览线路设置非常不合理,景区入口和石窟在山顶,博物苑的大门却开在山下,这样至少要山上山下折腾两个来回才行,山并不高,却相当累人
道教石窟,共五龛,皆开凿于唐代,主题是道教尊神长生大帝,其中两龛主像在上世纪初被盗,现存龛门楣和内壁还有不少浮雕,特别是“六丁六甲”、“天龙八部”,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堪称精美,装饰上的“五斗星纹”更显示出此道教造像的独特之处,富有史料价值。






《大唐中兴颂》碑,碑文作者元结,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心和忧患意识的诗人,这篇颂文是唐上元二年(761年)他为歌颂唐肃宗“平息安史之乱,迎回上皇“的中兴之功而作的,由当时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唐大历七年(772年)镌刻于湖南祁阳县境内的浯溪临江石崖上。南宋绍熙年间(1195年),隆庆府(今剑阁县)通判吴旰翻刻于鹤鸣山现址,至今碑刻完整,颜字风格犹存。
《大唐中兴颂》虽属颂扬皇帝功业,实则文辞委婉,颇含讽刺之意。这个意思在北宋黄庭坚的诗作《书摩崖壁后》表达得很明白了。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黄庭坚在贬官途中,经过祁阳县,泛舟溪上,淋雨不止,亲手抚摸碑文石刻,心情复杂,感慨万千,他在诗中写道“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力洗前朝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