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访古(24):安岳千佛寨和文庙

标签:
旅游安岳千佛寨文庙佛教石刻 |
分类: 川渝 |
安岳属四川资阳管辖,毗邻重庆潼南和大足县,三县形成一个三角形,彼此车程不过一个小时,虽然不同省属,但世界闻名的安岳和大足石刻艺术却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大足石窟是中国宋代的顶峰之作,而安岳则是中原石窟到大足石窟的渡口和中转,同样成就卓然。但我一直困惑的是,在宋代安岳和大足石刻开凿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的家乡潼南却稳起不动,WHY???

回到正题,千佛寨石刻位于安岳县城西郊3公里的大云山上,围绕山顶岩石一圈,开凿了大大小小的龛窟105个,造像3061躯,摩岩佛塔或浮图7座,唐碑30块,题记26处,是安岳境内较早期的佛教造像,初创于隋,盛于唐至宋,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千佛寨游人稀少不收门票,但路烂难行,依靠导航加嘴巴,又在拥挤混乱的城里瞎转了两圈,才在铁佛寺街找到上山的路口。
文庙位于紫竹公园,建于明,现在建筑为清嘉庆九年(1804)所建,建筑材料以赭红色石头为主,雄伟、古朴又鲜丽,这么一处重要的古建筑群,不知为何没上国保单位,甚至连地图上都找不到,我们从标注公园位置的圆觉洞方向开始寻找,未有踪影,后来又开车绕到山下城里另一处入口,问当地人也是乱指一气,稀里糊涂爬到山顶,只找到一口水池,心灰意懒下山准备取车时,文庙却不经意跳入眼帘,原来在第三个公园入口处,庞大的紫竹公园,竟没有一张游览图!!!专程来安岳看石刻也有三次了,感觉交通困难和不重视文物是个大问题,当地政府不遗余力宣传他们的柠檬,却舍不得多挂几张石刻指路牌,这不是端着金钵钵讨饭吃么?
千佛寨,唐代名“栖岩寺”,清代寺宇毁圯,只存摩崖造像,就更名千佛寨,整个造像区长达705米,分布在南北两岩,南岩造像多为盛唐时期作品,其像面部丰盈,袒胸露肌,简洁明快,古朴典雅,颇具唐风
西方三圣,开创于唐,宋时加深,虽然风蚀毁损严重,但菩萨线条优美,韵味犹存
北岩五代和宋造像,石刻多挺肚束腰,衣褶飘逸,但风化程度更严重些
药师经变是唐代密宗流行题材,这是巴蜀迄今唯一一龛完整的药师经变,中间为药师佛,左右八菩萨,龛下部为十二药叉大将,左壁浮雕“十二大愿”,右壁为“九横死”,这龛造像极为珍贵,可惜佛和菩萨头部在“文革”中被毁,让人痛心
顶上雕刻的男体飞天,裸露上身,也很罕见
这龛几座唐塔,快要无法辨认了,可惜
文庙实际位置在城里,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明末遭兵燹后仅余大成殿。清嘉庆年间重修,现存大成殿、东西两厢房、戟门、棂星门、泮池、万仞宫墙、明进士坊等建筑。
此建筑群规模宏大,且分布符合修建文庙之定规,造型美观、古朴,层次分明。正中为大成殿,后为崇圣祠(已毁)、左右两侧为钟鼓楼、两边为东西两厢房、前为戟门,其外依次为金水桥(已毁)、棂星门、泮池、万仞宫墙等。建筑群规模宏大,工艺精湛,气势巍峨,值得一观。
众里寻它千百度,得来全不废工夫
前一篇:徒步金牛古道南线:龙源——白龙
后一篇:“火”“热”腾冲:极边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