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漫游:香山公园和植物园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京津冀 |
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郊,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香山早在1186年就出现了人文景观。香山寺曾为京西寺庙之冠。清代,乾隆皇帝曾在此大兴土木建成静宜园二十八景,香山、静宜园占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园”中的一山一园。1860年、1900年,香山、静宜园先后遭到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焚毁。1949年后陆续修复了大部分名胜。
香山的著名景点有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有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碧云寺”,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堂”,迎接六世班禅的行宫“宗镜大昭之庙”,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还有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灵柩暂厝地——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及孙中山衣冠冢。近些年,香山红叶更是声名雀起,人趋向之。
香山东麓的碧云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由丞相耶律楚材的后裔阿勒弥(又说阿里吉)舍宅为寺,初名碧云庵,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扩建改庵为寺。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修整和扩建,兴建了金刚宝座塔、行宫和罗汉堂等。寺院占地4万余平方米,坐西朝东,依山势从山门至寺顶共有六层院落,逐进而高,庄严肃穆
香山寺的建筑布局分三路,除中轴线上的内山门、天王殿、正殿、菩萨殿、后殿、金刚宝座塔;南路北路还有罗汉堂和水泉院等建筑
碧云寺是当年孙中山先生灵柩暂厝之所
雕刻精美的清代牌坊后,便是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在中路的最后面,位于全寺的最高处。金刚宝座塔通高34.7米,下部砌两层虎皮石基座,其上建塔。塔全部用华丽的汉白玉砌成,分上下两部分。下为金刚宝座,正面正中开券洞,孙中山的衣冠即封葬于此。循石阶登上塔座,出口处置一方亭,左右各有一圆形喇嘛塔,后为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中央为主塔,四隅各建子塔。整个金刚宝座塔满布雕刻精美的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龙凤狮象和云纹梵花等,依西藏传统形式雕刻,是乾隆年间的石雕精品。
宝座上的石塔和柏树
宝座上俯瞰香山寺
昭庙全称宗镜大昭之庙,位于公园半山见心斋以南,坐西向东,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仿西藏札布伦布喇嘛庙建造的。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琉璃牌坊、白台、红台、石碑和琉璃塔。
琉璃宝塔,与召庙一起修建,位于召庙的后山上,为八面七层,高40米左右。
植物园就在香山脚下,是以观赏植物、花卉为主体建成的新兴园林,游人巨多,来到这里,因为里面有座卧佛寺
漂亮的园景
卧佛寺即"十方普觉寺",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磐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据元史记载:当时铸铜像冶铜50万斤,用工七千。铜佛身长5米作睡卧式,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卧佛后面围坐着12圆觉菩萨,他们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构成一幅释迦牟尼涅磐于婆罗树下,向12弟子嘱咐后事的景象。
非常不巧,又赶上维修
梁启超墓园
孙传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