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宝贝(二):隆兴寺、天宁寺塔

标签:
旅游 |
分类: 京津冀 |
隆兴寺位于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当地俗称“大佛寺”。河北曾有“四宝”之说,即“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其中正定菩萨就是指隆兴寺里一尊巨型宋代铜铸千手观音像。
隆兴寺最初的雏形是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在苑内改建寺院,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扩建龙兴寺,修建大悲阁,并铸造起七丈三尺高的千手千眼铜观音像,由此一组宋代建筑拔地而起,形成了一个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群。元代时高僧胆巴曾一度住持隆兴寺,并重修大觉六师殿,元统治者还赐金、赐田亩、经卷资助寺院。明清时,皇帝多次到隆兴寺拈香礼佛,并增建帝王行宫,达到了鼎盛时期。清朝末叶至民国年间,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仍,隆兴寺也日渐凋敝,寺院规模缩减了许多。
不过,就目前隆兴寺的规模、遗存、艺术价值论,在国内名寺中也属顶尖级。曾看过一篇专业文章,细数隆兴寺里的宝贝,认为单独拿出来够得上国宝的都有八件之多,现在我们就参照该文的观点,一起来领略该寺独特的魅力。
寺无山门,中轴线以天王殿起首,殿前有双龙照壁和金水桥,殿内有高大威严的四大天王和一尊金代木雕大肚弥勒佛
天王像,中间弥勒的大肚已被人摸得油光闪闪,没能拍下来。金代造像算是珍贵的文物了,可没能挤进隆兴寺八宝行列,可见寺里文物价值之高
过天王殿,第二重殿是元代大觉六师殿,殿已不存,尚留基台遗址。以柱础观之,其面阔至少七间,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六师殿后,即是摩尼殿,也叫十字殿,是隆兴寺的第一件“国宝”。此殿之贵重,一在年代之久,建于北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二在规模之大,面深均为七间,全殿几为一正方形,皆建于一半米左右高的石台之上,而正面(南向)更接出月台;三在构造之奇,殿顶本重檐歇山,而在东、南、西、北四向又各直出一歇山抱厦(其中,南向者面三间,北、东、西三向抱厦均面一间)可以想见,倘在空中俯视,该殿之格局实为一“十”字形,如此格局,国内唯此一例
梁思成先生对于摩尼殿极为推重,一生中曾四次亲自考察,其中第三次(1952年)更整整历时一月,在他的《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他忘情的赞美此殿“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艺臻极品”
殿内佛像,迎面五尊金身,居中者为佛祖,左右分立迦叶、阿难二小像胁侍,再左右者,为文殊、普贤二菩萨,此即隆兴寺第二件国宝。这一组塑像中,佛祖及胁侍均为宋代遗物。左右文殊、普贤像系明代成化年间所补塑,亦足珍贵。
幽暗肃穆的佛殿,仅以四向抱厦采光,是故殿内甚为昏暗,惟中央金身造像间或能对来自南向的阳光产生微弱反光,平添了一分神秘肃穆的气氛
殿内墙壁上的壁面为明代所绘
转过五尊主造像背后,如中国寺院规制,塑有倒坐观音,此像为寺中第三件国宝。这座观音身处五彩悬山之中,高3米多,呈坐姿,左腿自然下垂,右腿盘于左股之上,双手抱右膝,类于我们常说的“二郎腿”,其面部表情极为安详,愈久视之,愈能感应一种温暖。在隆兴寺的各种简介中,几乎都会提到,鲁迅先生称其为“东方美神”,这尊塑像与四川大足北山之“媚态观音”都称得起是中国顶尖的观音造像。
清代牌坊
戒坛及双面铜佛,在摩尼殿后,系清乾隆年间修建。平面大致呈正方形,三层重檐四角攒尖顶。坛正中供有一尊双面铜佛,南向者阿弥陀佛,北向者药师佛,二佛头身一体,互为背倚,皆顶五佛冠,趺坐莲花,系明孝宗弘治年间铸造
戒坛前的“龙凤”古槐上,满挂着善男信女的祈愿
戒坛之后,大悲阁已在眼前,前述宋代铜制千手观音像即在其中。这大悲阁高三层,数十米,很是壮观,且不忙进去参观,因为此殿之前两侧,有二木阁相对,里面大有精彩,不可错过。东边慈氏阁,西边转轮藏阁,均为二层,建于北宋。至此小结,天王殿,摩尼殿,如上两阁,共计四处,恐怕是迄今国内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宋代木制建筑群了。
慈氏阁中,供奉一弥勒佛立像,高7.4米,用一块整木雕构而成,系宋代遗作。颇带传奇色彩的是,据说这块木料是滹沱河发大水时,自上游顺流而下被卡在正定的。如此形制的单体宋代独木雕塑,在国内其实极为罕见,称之为“国宝”,当之无愧!此为第四件
转轮藏阁中则保存着此间第五件国宝——中国最大最古老的木制转轮藏。所谓转轮藏,是指可以转动的一个圆形或正多边形的经橱,其上可以放置经书,它其实与我们寻常所见喇嘛转的经筒一般道理,每转动一周,即相当于阅经一遍。江油灵岩寺有一件,但体量上要少得多。
隆兴寺转轮藏亦造于宋代,八棱八面,如一陀螺形小阁楼,顶部有重檐,下檐为正八面形,上檐则为圆形,檐体之下斗拱均匀紧凑,甚为壮观。圆檐之上八角攒尖收起于轴心柱,柱上穿十字梁,直通阁体顶部;下部八根斜梁亦做锥形收于轴心柱,柱基于地。如是可知,其轴心柱贯穿阁体,顶天立地,实是惊人的构架。
二阁之外,沿甬道前行,左右二重檐歇山碑亭,分立清康、乾二帝手书御碑。东首碑亭之东北侧又一小碑亭,不甚显眼,而其中所立一碑,其价值却百倍于二清帝之御碑,此即隆兴寺第六件国宝——龙藏寺碑。此碑为隋开皇六年兴建龙藏寺的时候所刻,与寺同龄,素来有“隋碑第一”的美称,而康有为更赞其“集六朝大成之作”。谓此碑书体介乎隶、楷之间,实是中国书体转化的关键证据,于书法史上地位格外尊崇
从龙藏寺碑回到中轴线,再往北,便是大悲阁,名动天下的巨型铜制千手观音像就在阁内
宋铸铜制千手千眼观音像,高22.28米,立于半圆形莲花之上,除藏区扎什伦布寺大铜佛之外,是国内最大、年代最久远的金属佛教造像。该像建于宋代开宝四年,以体形过大,是以分七段铸造。从造型论,此像属于“简版”千手观音,即塑42只手,其中除本尊双手为铜制外,其余40手均为木制。此像最美处在于菩萨之服饰,工艺极尽细致,袍服之上水纹璎珞清晰而有动感,而至于头部、手部,则较为呆板,尤其是手臂,形同钢管,相当无味,以人物造像而论,逊色于雍和宫檀木大佛,不过考虑到金属木料材质不同以及此像形体实在过于巨大以至不易控制比例,出现如此情形似也可理解
相比之下,大佛之下须弥座束腰处的浮雕倒是巧夺天工,线条柔和清晰
大毗卢殿,亦为寺院中轴线之北终点。此殿本非隆兴寺旧制,乃1959年自正定崇因寺搬迁而来,而最后一件国宝即在该殿之中,即明代铜制毗卢佛像。该造像最下为正方形石制须弥座,其上两层八角形圭角,再其上立像,整体分三层,每一层均为四面毗卢佛趺坐莲花座正中,自下而上,每层逐渐缩小,宛如宝塔。更可惊叹者,每层莲座上的每一莲瓣上均刻有一小佛像,共计一千尊;再加之每尊毗卢佛均头顶佛冠之上各有五佛造像,故通计整体共有大小造像1072尊!实属国内仅见。
至此,隆兴寺八件国宝全部现身(摩尼殿、千手千眼观音像、龙藏寺碑、木制转轮藏、摩尼殿宋明组造像、宋独木雕弥勒佛像、倒坐观音像、铜制毗卢佛像)。除此,隆兴寺后院还有精美的石刻文物,有余兴可以看一看
金代经幢
佛像残件
天宁寺毗邻隆兴寺,步行可到,天宁寺实际也只剩一座塔了,管理者将塔边的街区改造成了园林,建了些亭子,摆了些石头,走在这里,有那么一刹那,恍惚到了江南
天宁寺原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始建于唐代宗时期(763—779年)。寺院的鼎盛时期四周筑垣百丈,规模宏伟可观,但历经千年风雨,现寺内主要建筑仅存凌霄塔
天宁寺凌霄塔,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故俗称木塔。凌霄塔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九层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缩,给人以轻盈挺秀之感。
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搪相连。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该塔结构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