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访古之响堂山石窟

标签:
旅游 |
分类: 京津冀 |
响堂寺石窟是河北境内最大的石窟群,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市西南部的鼓山,最初开凿于1400多年前的北齐时代(公元500—577年),当时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国都邺城(今临漳境内),一是陪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两都来往必经之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美丽,石质优良,崇佛的北齐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宫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此后隋、唐、宋、明各代均在此增凿。目前尚有石窟16座,大小造像四千多尊,分南北两处,俗称南北响堂寺石窟,两寺相距15公里。石窟构思巧妙,宏伟大气,造型优美,色彩艳丽,是我国古代建筑、雕刻、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国家第一批文保单位
先看两张老照片
北响堂
响堂山石窟现在处于邯郸的峰峰矿区内,邯郸有公交车到峰峰,矿区内有公交车经过南响堂和北响堂,但都到不了跟前,得走一段路,所以外地人去参观如果没有充裕时间的话,最好打车或包车
北响堂山石窟在和村西鼓山之腰,陡峭高峻,山下有常乐寺遗址和塔。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先上山看石窟
石窟开凿在陡峭的崖壁上,共有九座,分南、北、中三组,规模最大的是大佛洞
常乐寺位于鼓山脚下,是著名的北响堂后密附属建筑,始建于北齐文宣帝时期(551—559),其后历代兴盛不衰。1947年被毁。现仅存白塔及废墟。
1960年以来,常乐寺遗址不断出土石刻造像,和大批唐代造像残体。
常乐寺塔为平面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宋时修建,塔高约三十米,古塔最上面两层损毁严重,外墙装饰砖雕假门和浮雕塔
南响堂山石窟,位于西纸坊村北的鼓山南麓,依山而筑,共七座,上下两层。这里邻近人口密集区,地势比北响堂低,所以石窟破坏更加严重。
千佛洞(第七窟)是南响堂现存石窟中保存最完好的一窟。窟门前凿四柱三开间窟廊,檐柱为八角形束莲柱,中间二柱雕成狮子负柱,上托火焰门楣,其上雕刻飞天和佛塔。柱间雕窟门及力士像,窟廊上方雕覆钵、山花蕉叶、塔刹和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