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刻(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孔雀洞、木门寺,卧佛院)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石窟 |
分类: 川渝 |
圆觉洞,位于距县城约1公里的云居山上,圆觉洞造像始于唐代,盛于五代、北宋,分布在云居山的南、北两面,造像区域长186米,存摩崖龛窟103个,大小造像1931尊,碑刻题记25处,唐代浮图1座。圆觉洞摩崖造像题材主要以禅宗为主,次为密宗和释道同龛像。圆觉洞石窟造像以北崖成就最高,主要有圆觉洞窟、释迦牟民立像、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和唐代舍利塔为主。南崖造像,多属五代作品,这是一个动乱而短暂的历史时期,雕刻内容庞杂,多为浅、小龛,龛内多刻“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十六罗汉”、“千佛”等为主。
圆觉洞窟,依据佛经《大方广义圆觉了义经》而刻,正面是“三身佛”,两边刻“十二圆觉菩萨。
圆觉洞旁的几尊大型佛像,精美华贵(依次为净瓶观音像、释迦牟尼立像、莲花手观音)
南崖造像,破坏得较严重
观音堂内刻于北宋时的“紫竹观音”,被誉为东方美神,是全国最漂亮的摩崖石刻观音,这尊造像本名应为观音三十三变相中的“水月观音”,佛经记载,观音早年修行于普陀山的紫竹林,所以又称“紫竹观音”,观音像造型别致,显得十分风流倜傥,潇洒自如,刻技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具有很高的审美、研究价值。
观音像左右后壁上,是明代匠人补刻的一组“观音经变相”,即通常称的“八难图”,描绘的是观音行化的故事
千佛洞,洞里摩刻高约20CM小像三百多尊。实际上那些小像是捐资造像的功德主
华严洞,因刻"华严三圣"得名,正壁坐5.2米高的"华严三圣"像,中为毗卢遮那佛,左右是文殊和普贤二菩萨。洞左右壁下端凿有长方形仿木神台,台下刻有方形浅浮雕花卉图案十铺.台上半圆雕十尊通高4.1米的菩萨坐像,华严宗称"十大弟子。洞内两侧上壁各排列五组半浮雕造像,刻划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经变图
摩利支天,三头八臂,为佛守法场
大般若洞,洞正中为释迦牟尼,后壁浅龛刻孔子,老子像,洞的两侧分别有三层,上层十大弟子,中层立道教二十四诸天,下层列十八罗汉.十八罗汉头像在1996年被盗,可惜
从华严洞下来,回到大路上,向石羊镇相反方向行进,不久就到孔雀村,孔雀洞摩崖石刻就在孔雀山麓。
孔雀洞,国保单位,此处造像开创于北宋,有大小龛窟8个,造像75尊,碑刻题记6处,集中刻于孔雀洞、三佛洞、阿弥陀佛洞、观音经变龛和地狱变龛内。
最引人注目的是孔雀明王造像窟,其洞依岩而凿,高4.7米,宽4.3米,进深2.7米。龛正中刻一半身孔雀,高2.3米,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孔雀上结珈趺坐一头四臂的孔雀明王,头戴宝冠,胸饰璎珞,秀丽大方,一副为大众消灾解难的慈悲形象。孔雀明王是根据《孔雀明王经》镌刻的,称明王能生诸佛神变之德,放智慧之光明破众生无明烦恼,谓之明王。
孔雀洞后山顶上,有一唐代高台基单檐式经目石塔,高15米,8方3层,每层各有亮柱八根,柱分八面,有六面刻有佛经名,整个石塔共刻佛经名144部,很多都已失传,石塔古朴庄严,呈北宋建筑风格.
木门寺,第六批国保,位于安岳县城北25公里处的石鼓乡清凉山麓,木门寺创建于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其建筑非常有特色,谓之楼中有石亭,亭中有石塔,塔中安葬着明代著名高僧----无际禅师。
无际禅师,明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五代禅师,安岳人,被朝廷封为护国蚕骨宗师,圆寂后塔葬于此.
无际禅师亭,系仿木建筑的无梁石亭,外观呈“介”字,除了门是木质的,其余全用石料精工建造.
卧佛院位于八庙乡卧佛沟,地处安岳、遂宁、乐至三县交界,长约1000米的卧佛沟两壁上,存留着大批盛唐时期的摩崖造像和石刻佛经,1988年被录入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佛院的摩崖造像,首推“释迦牟尼涅槃图”最为壮观,佛像长21.5米,头长3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尊唐代卧佛。可惜正遇整修,只能远距离看看关在格子里的大佛了。
善财童子组图,南宋时补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