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后的收获

标签:
杂谈 |
分类: 开博宣言 |
兴山县实验小学
非常荣幸参加了由肖勤老师带领下的兴山县数学工作室成员开展的磨课活动,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执教的王琴老师更是在完成学校繁多的工作任务的同时一遍遍的修改教案,她执教的《分香蕉》这一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气氛活跃,参与率高,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认为王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选择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猴妈妈分香蕉)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2、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讨“12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吃几根”和“12根香蕉,每只小猴分2根,可以分给(
3、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这堂课中既有开放式的教学设计,又有开放性的练习题目,创设判断笑笑和淘气谁说的对的问题,此练习题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议,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加强练习设计的对比性。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为了区别与联系除法两种意义,(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平均分,求可以分几份),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王老师设计了以下两组不同的习题:(一)看图填一填:出示水果图。
(1)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分(
(2)1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
(二)出示花朵图
(1)15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朵?
(2)15朵花,每个小朋友分3朵,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设计这样的练习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
5、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计划、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探究策略,这是落实数学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由之路。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王老师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除法的意义,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边讲解边画图(图示如下):http://s15/mw690/a43cc18exccde41ae6dce&690
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再根据对图形的观察、分析、联想,逐步转化成算式,以达到问题的解决。“一图抵百语”,让学生逐步养成画图思考的习惯,感受到数与形结合的优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实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助互补,相辅相成。
一位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上,老师讲的拙一点没关系,关键是要引发学生思考,而引发学生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块儿思考。”总之,仔细回顾、比较每一个环节,在自己或他人的成功或失败中收获、在参与评课老师的评析中收获。在这一次又一次地试教,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我们在进步,确实学到了很多真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