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宝档案 --(3)---(北宋汝窑真品)

(2013-12-22 01:49:34)
标签:

北宋汝窑

汝窑

宋汝窑存世到底有多少

到代宋汝窑

西夏国斌

http://s2/mw690/0030te6Jgy6Fb3xYFWNf1&690--(3)---(北宋汝窑真品)" TITLE="国宝档案 --(3)---(北宋汝窑真品)" />

http://s14/mw690/0030te6Jgy6Fb3yhQipbd&690--(3)---(北宋汝窑真品)" TITLE="国宝档案 --(3)---(北宋汝窑真品)" />

http://s1/mw690/0030te6Jgy6Fb3yychi50&690--(3)---(北宋汝窑真品)" TITLE="国宝档案 --(3)---(北宋汝窑真品)" />

http://s9/mw690/0030te6Jgy6Fb3yNoOk08&690--(3)---(北宋汝窑真品)" TITLE="国宝档案 --(3)---(北宋汝窑真品)" />

http://s9/mw690/0030te6Jgy6Fb3z6IpGc8&690--(3)---(北宋汝窑真品)" TITLE="国宝档案 --(3)---(北宋汝窑真品)" />

http://s4/mw690/0030te6Jgy6Fb3zsqC7d3&690--(3)---(北宋汝窑真品)" TITLE="国宝档案 --(3)---(北宋汝窑真品)" />

http://s5/mw690/0030te6Jgy6Fb3BBqvi04&690--(3)---(北宋汝窑真品)" TITLE="国宝档案 --(3)---(北宋汝窑真品)" />

到代北宋汝窑珍品本人还有很多。

青瓷是瓷器的最早形态,美丽的青瓷釉色晶莹丰润,冷时「如冰似雪」,暖时「温润如玉」,据说,优秀的青瓷作品,不但有翡翠之秀色,碧玉之润泽,紫口铁足和釉面开片,还有古朴优美、凝重大方的造型。用复杂的工序烧造出的瓷器釉色青碧,釉层厚润,可与翠玉媲美,人们常用「千峰翠色」来形容青瓷釉色之美。千百年来,青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日本、朝鲜、东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地,与丝绸并重,成为中国古文化的象征。

 

参观上虞的青瓷展览,亲眼看到青瓷的铁胎厚釉,釉面开满的层迭斜裂的梅花冰片般的纹路,真真是鬼斧神工之妙。

 

青瓷所以取得如此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声誉,从人文角度去剖析,完全出自于国人的审美精神。古代中国向来以玉比德,孔子曾说:「夫玉者,君子可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而道家的艺术思想似比儒家更具积极意义。庄子曰:「天地有大美」,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崇尚自然天趣,反对雕琢细作,认为「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说「造神入理,回得天意」,于是青瓷那种类似天然美玉、精光内蕴、浑然天成的神韵便成为了国人所追求的美之象征。

 

青瓷把大自然优雅的青绿色糅入晶莹的釉层里,如同大自然的灵魂融入到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中,譬如越窑青瓷茶具青秘翠美,精致绝伦,「青如天,明如镜,白如玉,声如磬」,与茶色护翠融青共为一体,被茶圣陆羽誉为类冰似玉,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几千年前,古人们在柔和的烛光中手持青瓷美器,对坐饮茶,那该是何等真切的关于礼仪之邦的写照,有如此盛美的传统文化,又如何能坐视欲望化的的盛行⁈不要蔑视传统文化吧!窃符救赵、赵氏孤儿等等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正是由于这些故事中充满了人性的、理想的光辉,相比较而言,当代很多人的堕落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失传无疑是其重要因素。

 

我以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有财富,绝不能随意丢弃。纵观当今世界,文化的冲突、邪教的泛滥、自然的破坏、人性的恶化等等,均为社会安定和发展之阻力。然而要消除和解决这些问题,中华文化具有西方文明无法取代的作用。当前西方一些有识之士都在尽力研究中华文化,和一百年前的西学东渐相反,形成了「东学西渐」。这些都说明了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仍有极高的价值,复兴中华文化绝不是对西方文明的对抗,而是意味着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创新出人类新文化,为人类开启新的文明。

 

不是么?当我们的青瓷首次传至法国,立即使法国人为之倾倒,那种神秘美丽的青色,在法语中竟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汇来形容,只有杜尔夫所著《牧羊女亚司泰来》中牧羊人雪拉同在演出时所穿的舞台服装的颜色略与之相似,于是「雪拉同」便成为了青瓷的代名词。据说,今天英文中的雪拉同(Celadon)即由此演变而来。

 

回京之后想起上虞的青瓷,当晚做了个奇特的梦,梦见在一尊青瓷饕餮龙凤纹雕塑的背景前,一个身着红衣的舞姬飘逸飞动,错彩缕金,玉绿翠碧。两旁站立着司箫、笠篌、阮、笙的白衣乐女。一只巨大的编钟,被舞者长长的水袖拂出叮叮咚咚的清泉之声,满目翻飞,纵横捭阖,旋转如风,变化无常,高低起伏,回旋律动,急风骤雨般不可遏制——那位舞者,正是我剧本中为了合纵抗秦大计勇敢地窃符救赵的如姬夫人。

 

文:徐小斌

内地作家、编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