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冯氏”春晚的消息又喧嚣尘上,“贺岁王”与“小品王”走马上任后的首次碰面,为春晚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定调:赞歌一律不要。冯小刚还直言“最喜欢有尖有刺的东西。”
春晚办到现在,再也难找突破口了,这大概是今年钦点冯小刚执导的主要原因。前两天五部委发布节俭办晚会的通知,估计央视大卡导演们都长舒一口气:以磅礴奢华著称的春晚,过去动辄玩个灯光都得花8位数,这一节俭,央视导演哪玩的动,这棘手的活儿,正好扔给了冯小刚。这是题外话。
当大家以为冯小刚出任春晚导演还在“哥只是传说”时,这人狡猾地回应“不要迷恋哥”。事实是很多人“迷恋哥”,要不冯小刚的贺岁片总是不乏追捧,冯氏幽默已成经典,此时接手春晚是一个新的挑战。为什么先从语言类节目下手呢?因为从这两年春晚来看,相声小品的确缺乏经典之作,语言类节目薄弱问题受到诟病,特别是小品,几乎成了春晚舞台上“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起用以拍摄幽默讽刺喜剧著称的大导演冯小刚,用意显而易见。
年夜大餐央视春晚,需要的是欢快,足够的欢快!欢快与讽刺没有必然的冲突,而是优秀相声小品的最高境界,冯小刚为今年语言类节目定的调子,可谓正中要害。小品的流行,和早年的讽刺幽默有必然的联系,还记得赵丽蓉的《如此包装》,把文艺界为了市场胡乱包装传统文化的不良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陈佩斯朱时茂的《拍电影》,把一些人不愿当配角的浮躁心里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其实春晚中这样有尖有刺的优秀小品举不胜举:《打扑克》、《如此装修》等等,观众之所以喜欢它们,是因为在笑声中看到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纵观近两年语言节目,着实有向赞美转向的趋势。就拿小品王赵本山来说吧,早年的《卖拐》系列虽称不上精品,但也做足了讽刺的文章,后来的《不差钱》从当年主旋律的小品中脱颖而出,沾的还是有刺的光。2010年的小品《捐助》就走所谓“赞歌”的路子了,想象一下这似乎也是老赵的难处:这些年的语言类节目渐渐少见讽刺,多的是所谓“正能量”,好人好事,先进模范、无私奉献,不是说不可以,只是这样的形式不是相声小品的最高境界,充其量完成弘扬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职责,但深入人心和受欢迎程度就大打折扣。但为了节目审查,就连“小品王”也不得不拔下身上的刺了。
我一直以为冯小刚是聪明有才华的导演,况且,他那些王朔、刘震云等嬉笑怒骂御用编剧,少不了要得瑟一番,冯氏幽默大胆地走向春晚,年夜饭会不会很好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