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久不看电视剧了,上周偶然发现了《小麦进城》,还不错,一口气看了十多集。我想,之所以对电视剧不感冒,可能和长久以来电视剧雷同有关:打开电视,不同的婆媳剧都能接着看,一点都不断档;两部历史剧穿插着看,也丝毫没有穿越感;说好听点是编剧能编,说难听点就是广电部欲将治理的乱象。
继日前传出广电局“黄金时间限播抗日剧”之后,今天又有消息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期将出台22条规定,治理电视剧市场乱象,内容包括对古装剧比例、涉案剧定义、收视率等问题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将对收视率评价体系进行整顿,调整样本户比例,力图打破“唯收视率”怪圈。
每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时候,就传出相关部门重拳治理的消息。“港台腔”“涉案剧”“戏说剧”、“穿越剧”、“红剧”,甚至今年对“抗日剧”也改变态度了!总局严肃批评说:部分抗战剧中存在的过度娱乐化现象,例如人物偶像化、敌人脑残化、战争武侠化、抗日游戏化。一目了然,这都是娱乐惹的祸。
观众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电视剧?我想,没事坐在电视机前的人,首先需要的一定是轻松和愉悦,这也是电视节目渐趋娱乐化的原因。看着电视机里男男女女使出浑身解数找对象,看着婆媳夫妻妯娌打成一团,看形形色色的主持人洋相百出,这看电视的目的基本就达到了。有多少观众指望看电视长知识、受教育?也就是个辅助功能。不喜欢了就换台,“戏说”“穿越”,早就倒了大家的胃口,估计就是没有限令,这股风也刮过去了。清宫剧也基本寿终就寝,不是吗?我听到很多抗议:清宫剧实在看恶心了!
中国以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电视的需求一定也是最大的,这也是众多资金涌入电视行业的原因。这其中不乏捞金神话:当年的《超级女声》,近来的《中国好声音》,赚钱赚得让人眼红。电视剧捧红明星、编剧、导演的神话也有,不过也有统计数字暴露繁华背后的心酸:50%以上的电视剧没有播出平台,其中90%以上几乎损失全部成本。有点像股市,看到好的行情就追涨,不小心被套牢,市场规律使然。
看广电局新规,真的像婆婆妈妈的管家,古装剧比例也算出来了,用心良苦,只是不知有没有可操作性?不过很同意治理抗战剧的过分娱乐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早就对此现象开始诟病,此规定出台也算顺应民意。想起前两年“韩流”劲吹,实际是人家接近生活、精品之作的结果。
电视剧不是规定的产物,也不是娱乐无底线的果子,是老百姓真正的愉悦和轻松,此中玄机和度,恐怕不是一记重拳能打明白的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