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邱品齐:药妆成分果酸、维生素C
(2016-07-04 18:10:15)「药妆品」的概念简单说就是介于化妆品与药品之间的物品,对皮肤来说,它比传统化妆品多了些功能上的诉求,但功效及机能在实证上并不能跟药品相比,惟相较于药品,其风险也比较低。也就是说,药妆品本身可以有某些功能却又不能很有效,对皮肤可以有些帮助,但危险性不能太高。
要如何区分彼此间的关係,目前国际上还无共识,卫生法规上也尚未有定义。但如果对这困境视而不见,不思应对,以后问题只会越来越难处理。以下就举果酸跟维他命C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果酸
果酸是α-羟基酸(α-hydroxy acid, AHA),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甘醇酸,乳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及杏仁酸也属同类成分。目前AHA主要分成3代:第一代AHA也是最基本的AHA结构成分;第二代AHA也称为多元羟基酸(polyhydroxy acid, PHA),例如葡萄糖酸是结构中含有多个羟基的AHA;第三代AHA是第二代AHA结合糖苷所得衍生物,如乳糖酸就是半乳糖结合葡萄糖酸所得的产物,麦芽糖酸则是葡萄糖及葡萄糖酸的化合物。
果酸剂型的差异
游离酸型 甘醇酸游离酸溶液是指未经中和的甘醇酸溶液,其70%浓度的酸硷值(pH值)是0.6,浓度50%与20%的pH值则各是1.3与1.7。
游离性甘醇酸的效果最好,临床反应也最快、最明显,但使用后会产生发红、脱皮,刺痛也最明显。传统甘醇酸(果酸)换肤所使用的换肤液就是属于这一种。
部分中和型 部分中和型甘醇酸是目前市面上甘醇酸凝胶或乳液最常使用的配方,因为依据卫生署规定,外用果酸产品的pH值不得低于3.5,所以必须在甘醇酸里添加硷剂以中和部分甘醇酸,以使甘醇酸盐的pH值增至4左右。
缓冲型 缓冲型甘醇酸是由等莫耳数甘醇酸及甘醇酸盐所组成,这类产品即使外加酸或硷,对它的pH值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变化(约可维持在4~5之间)。相较于前两种甘醇酸配方,缓冲型甘醇酸效果会更弱,但温和度会更高,导致加速角质代谢的能力下降,而偏向加强吸水保溼性的效果。
酯化型 酯化型甘醇酸是指由甘醇酸及柠檬酸所形成的酯类化合物,它是藉由结合甘醇酸与柠檬酸中的羟基与羧基所得。这种成分的稳定性是被质疑的,虽然厂商宣称它对皮肤的刺激性比较低,效果也类似于甘醇酸,然而这些说法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确认。
以中国台湾目前法规的规範来看,含果酸的化妆品一定要遵守的底线是pH值不得小于3.5。因此如果不宣称效能,且果酸能当作产品pH值调整剂使用,添加10%以下的浓度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是用于保溼、滋润肌肤及促进表皮更新时,法规上并没有明确说明浓度範围应是多少。理论上10%以下应没问题,10%以上的产品目前则暧昧不明,这样是否就表示没有浓度限制,这点恐怕还是存疑的。
目前市场上果酸化妆品的浓度最高到25%,而卫生单位也没有说这类产品违反相关法令须下架,这样的模糊空间却会造成厂商在浓度上的军备竞赛。像最近的杏仁酸产品就是一例,市场上觉得10%不够就改成18%,18%不够就改成20%,但10%跟20%的效果可能一样。因为酸类换肤成分的主要效果取决于成分种类、酸度及浓度,若分子量越小、酸度越高及浓度越高,则效果越强。
虽然产品的pH值对于实际效能的影响很大,但目前这类产品的酸硷值并没规定要强制标示,因此要判断产品的安全性及效能并不容易。于是市售含甘醇酸产品无论是15%、20%或25%,如果产品酸硷度一样,其效果其实是相近的。因为浓度越高,硷剂也加的越多,但在实际换肤的效果上并不会提高太多。
再来就是pH值小于3.5的产品要如何定位的问题。理论上这些产品应该属于化学换肤液而不是化妆品,因此需要有特定医疗目的、通路,并在专业人员操作下才能使用,但这部分目前尚未有规範,也因此发生过相当大的争议事件。化学换肤液应该属于医疗用品,然而因法规管理不善,消费者都可以在网路上及化工行买到,这样的风险实在太大。
因此目前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下几点问题,才有办法解除这些乱象:明定化妆品与化学换肤液的区隔,而化学换肤液的pH值範围、成分种类、相关产品、贩售通路及使用人员及操作限制,更须给予规範;明定果酸製品的最高上限浓度;建议开放能软化角质及预防面疱的含果酸製品;建议一併讨论使用目的相同产品的酸性成分规範原则;建议强制标示含高浓度果酸或水杨酸产品的pH值及浓度。
这些问题都需要卫生单位先做好规範,厂商才有依循的方向。如果还是继续说不清楚,厂商要钻漏洞就很难避免,到时候要求消费者不出问题也难!
维他命C
人体无法合成维他命C,因此需要从饮食中获得。除了从饮食中摄取外,另一个方法是直接用外涂的方式经由皮肤吸收。但因为维他命C易氧化且不稳定,无法长时间保存在保养品中,所以厂商就研发出各种不同的剂型及衍生物,让它能更稳定地长效保存。
但这些衍生物还是必须先进入皮肤,经转化成活性维他命C后才会发挥作用。由于不同的维他命C剂型或衍生物有不同的经皮吸收度、转换度及效果,因此不要以为擦了维他命C就一定有效果,还要看剂型、成分、浓度及包装设计才能了解。
以维他命C衍生物的稳定度而言,酯化型维他命C >> 维他命C葡萄糖苷 > 维他命C盐类 >> 左型维他命C。但如果以美白及抗氧化效果而言,原型维他命C还是最强的。厂商常说的「维他命C前(诱)导体」,其实指的就是维他命C葡萄糖苷及维他命C盐类。
由于左型维他命C酸度很强,使用时最好不要跟高浓度果酸、水杨酸或A酸产品一起共用,以免产生过强的刺激性。此外,维他命C水溶液容易氧化变成深黄棕色,因此产品瓶子最好使用不透光的密闭瓶。产品不宜放置在过热、过溼及阳光直晒处,开封后最好儘快用完,若可以冷藏则会减缓氧化。
市面上常常有产品宣称添加高浓度的维他命C,但以目前研究来说,使用5%以上的维他命C,皮肤就有抗老的效果了。浓度越高酸度也越高,刺激性也越大,适用性就越低。
维他命C的规範
目前本身具有强酸性的左型维他命C并没有浓度规範,市场上产品从1~2%到20~25%都有,产品实际的pH值也没有标示,于是常造成消费者使用后反而产生敏感刺激的问题。至于维他命C衍生物,主要用来美白及抑制黑色素形成,卫生署规範维他命C磷酸镁盐及维他命C磷酸钠盐的限量是3%、维他命C葡萄糖苷是2%、3-O乙基维他命C 是1~2%,而酯化型维他命C是3%,其他的成分则还没有规範。
由此可看出有些是单一浓度限量,有些则是区间限量。且同类型的酯化型维他命C,有些宣称可以美白,有些没有申请就不行,这样的规範让消费者很难弄清楚!此外,像是维他命C磷酸镁盐及钠盐的限量是3%,有些厂商就加3%,有些想偷工减料的就加0.3%,反正成分表上不强制揭露这些讯息,消费者根本分不出好坏,于是劣币逐良币的情形很容易就发生了。
身为皮肤科医生,当然很想知道哪些产品是值得推荐给民众使用的,却发现美白的效果很难从产品成分表上的讯息来确认。要确切比较,就得做临床测试,但市面上美白产品这么多,即使想做这样的测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测试结果是否能让大家心服口服也是个问题。此外,临床测试结果出来以后,因为消费者只会购买前几名有效的产品,排名后面的产品几乎就不用卖了,这也不是厂商所乐见的。由此可见,这问题真的相当複杂也很棘手。
未来的管理趋势
未来化妆品成分的管理应有三个面向需要考虑:安全性及品质一致性、用途性及功能性、功效性及效果性。目前法规只注重安全性及品质一致性,用途性及功能性的概念则尚未有共识。至于消费者最在意的功效性及效果性,则不是现在卫生单位重视的部分。
但当化妆品的角色慢慢从修饰性变成功能性后,效果强弱的问题是迟早会遇到的。由于现在化妆品依旧被归类成无法宣称效能的产品,加上厂商揭露的讯息非常有限,整体产业的氛围也不希望太确认产品有效性,只想靠广告推销。而消费者一直想知道哪种产品最有效,却很难得其门而入,买了各种产品用在脸上,大都只是把自己的皮肤当做实验品,运气不好就会产生许多问题,而这风险是要自行承担的。
化妆品的安全品质当然要重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这是对消费者使用的保障。但往后化妆品几乎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及用途,这点是无庸置疑的,如何做好定位及分类还需要讨论。
化妆品本身对皮肤的确可以产生功效,然而以前化妆品的定义并没有承认这样的事实,而这部分却是很多消费者最想知道的。如何提早面对这问题,评估及认证产品的功效及效果,让大家都可以参考与信服,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如何在这部分可以跟上厂商的脚步以及消费者的期待,是未来卫生单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