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imeiquan.cn/static/editer/attached/image/20130823/20130823114730_26471.jpg
任秋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生物与医学工程学会会士(American Institute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一、请您回顾全国皮肤美容激光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未来发展有何展望?
激光技术应用历史:
我国激光医学应用起步很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起步,但大多基于以热效应为主的传统的CO2和YAG激光治疗方针。1997-98年以后,皮肤美容激光开始步入微创-无创发展时代,其标志是上海九院、华山医院及静安区中心医院先后引进国外先进的微创/无创激光治疗技术。在民营医院崛起之后,皮肤美容激光技术的应用得到极大地发展,2002-2008年期间更是呈现井喷式发展。现如今,全国绝大多数医院都已开展激光技术相关的治疗项目。无创/微创治疗、特殊疗效(太田痣、色素斑痣,血管瘤、鲜红斑痣等)和特定适应症(多毛症)是激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前提条件,同时激光技术还引领了各种注射技术、射频技术等无创美容治疗的发展,多种方式相辅相成,形成新的美容潮流。
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企业模仿能力强,对国外已经研发、经市场证明有效的激光设备能够进行快速复制,但国内激光行业发展存在诸多弊病:
1、缺乏自主创新,市场上涌现出大量低端低质量设备,看似产品遍布全球的背后,却掩藏着同行之间大打价格战、低利润、不注重售后服务的事实,较小的利润空间很难维持国内企业的良性发展。
2、大量低端重复性竞争,缺乏龙头企业或品牌的引领, 降低了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不利在国际市场的成功。
目前国内企业能够复制国际高端的医疗美容设备,是其成本的1/3-1/2,这也为我国在美容激光领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未来通过高等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积极参与, 创新及产业转化机制的不断完善,一定能够开发出针对亚洲人皮肤的具有相当创新性的皮肤美容激光设备,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皮肤美容激光领域目前发展的不利因素:
1、国家/医师协会对激光技术的操作人员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缺乏严格、系统的继续教育体系;
2、对激光或相关的无创、微创美容手术治疗效果的虚假/夸大宣传没有严格规范,对治疗价格没有较好的规范,2000-3000成本的治疗项目价格通过宣传运作能够要价高达8-10万,结果往往造成受术者治疗后心里落差大,乃至医疗纠纷的发生,经媒体宣传报道后,对行业发展会造成一定打击;
3、医师协会或卫生部门应制定相关治疗的项目的规范操作及流程。
消除发展不利因素之后,我相信现在的激光技术发展只是开端,未来医学美容市场还将取得更大的增长。
未来发展方向:
1、激光、注射为核心的多种治疗方式联合,进而推广普及,更为大众所接受;
2、经过5-10年的努力,通过建立较为合理、完善的产学研医创新体系,
我相信中国在某些激光美容领域的应用,能够引领世界的发展。
二、目前国内皮肤美容激光技术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相比,有何优势与劣势?
亚洲国家中,日本基本沿用的是欧美国家的技术和理念,自身无多少创新技术;东南亚国家则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唯有中国与韩国在美容激光技术的发展有着相近的地方,所以两者竞争较为激烈。我国的激光工业基础优于韩国,但后者在外形设计、用户界面和人体适用学方面强于我国;总体来说,我国美容激光设备的核心原器件较韩国有优势,但设计应用方面有待加强。
三、随着微创-无创美容理念的转变,您认为这对皮肤美容激光在技术研发层面上提出了哪些要求?可能潜在瓶颈有哪些?
对于如太田痣等色素性疾病、脱毛、某些鲜红斑痣和血管瘤(20%能够治愈)等,激光技术治疗有其明显的独特优势,这是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目前的激光技术新应用,如嫩肤、紧肤、激光直接除皱,以及激光技术联合透明质酸、肉毒毒素注射技术,能够有效祛皱,达到年轻化的目的。较为挑战的应用在于激光溶脂,虽然宣传较多,但技术缺陷仍很明显。未来发展一定是激光技术联合多种其他治疗方式(注射、射频和冷冻技术)开展美容项目的治疗。任何技术的开展均有其适用范围,如何规避医疗风险,将临床并发症降至最低,需要从两方面着手:1、产品开发者的“自保护”功能:技术上,通过对设备使用前的校正、核准及实时监控等避免不必要的误操作;2、加强对医师的培训: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操作人员的准入,
加强医疗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及适应症的严格把握。
四、美国主导的皮肤美容激光市场发展状况如何?中国的市场与之相比,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面?
目前医疗美容激光技术的引领仍然来自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美国美容激光市场主要由两大科研机构所主导:
一是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Wellman Centers for Photomedicine,其领头人是著名的Rox
Anderson教授,该中心在激光与组织作用等基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不断探索新的激光治疗方法;另一科研机构是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Beckman
Laser Institute,该中心也发明了许多激光治疗的创新方案,
如激光应用中的动态冷却技术。总的来讲,在过去二十年里,激光治疗色素性、血管性疾病或者脱毛等技术的新理念仍由美国主导或引领。
我国皮肤美容激光市场巨大,国外企业也纷纷涌入,连同一些所谓的治疗理念(证实或未证实的)一并进入激光市场,这些企业通过赞助国内医生,大力宣传他们为了拓展市场所形成的一套激光治疗理论,
造成国外激光设备在我国激光市场比较强势的局面。
美国在激光医学美容领域所形成的一套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医的创新体系与技术转化机制对我们中国美容激光的发展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激光设备的研发工作主要由从事光机电技术研发的工程师承担。
这些工程师缺乏对医学知识及激光与组织相互作用机理的了解,缺乏与医生进行有效的交流,理解临床医生的实际需求,
不能解决临床深层次问题,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模仿阶段。美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其市场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医/用氛围浓厚。激光设备的研发由一流医师主导、创新和专利保护,进而寻求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利用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积极地产品推广。这就形成产学研医的互动局面。美国医师培训制度不同,不少医师在攻读医学学位前已具有工科或理科相关知识背景,如Rox
Anderson教授之前具有机械工程学硕士,转而攻读医学学位,因此对激光技术有了很好的了解,这类临床医师处于临床一线位置,对临床问题最为了解,能够很好寻求相关技术解决临床问题。我国还很欠缺这类医师,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我们正试图建立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一套完整的机制,相信经过5-10年长期的努力,我国也会涌现出一批既熟悉工程技术知识,又精于临床的医师。这类人才通过主导临床和科研发展,将会使我国的技术创新逐渐赶超美国。我国应转变医师培训机制,真正借鉴美国的经验,才能取得更大地发展。
五、如何做好皮肤美容的基础研究,以求更好地指导激光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当前基础研究的弊端:
1、目前在我国体制大环境下,许多医师开展的研究是为了评职称或晋升只用,仅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些许的改动,本身并无多大的创新。
2、即使是好的研究成果,由于没有产学研医的氛围及产业转化机制,其成果无法紧密与产业界联合起来,不能很好地进行临床转化。
3、国内尚缺乏医师通过专利保护进行技术转化,成长为百万富翁的成功案例,国内医师还没有品尝到如何通过自身专利从知识经济中获利。期待未来体制的转变能够改变这一现状。
如何通过基础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1、通过高校、研究院所培养一批熟谙医学知识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能够了解临床问题,进而给出解决方案。我所在的北大生物工程系正在朝这个目标培养人才,希望能够实现。
2、通过博士、博士后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了解工程科学技术的医师,这类医师在发现临床问题后,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通过相关的工科知识背景,能够拓宽问题的解决思路,寻求正确的技术方案。在这里,
我非常欢迎具有五年以上美容激光临床经验的医师,通过博士后的培养机制或到进修机制,
到我们北大生物医学工程系来开展美容激光技术的创新研究, 引领未来激光技术的发展。
如果完善好培训机制,对皮肤美容激光技术在中国的复兴和引领都将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