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梭于镜头下的对比 ——《被遗忘的天使》主题及再现策略的异同

(2012-07-06 16:04:48)
标签:

汤扎

布基纳法索

被遗忘的天使

杂谈

分类: 影评
                                  穿梭于镜头下的对比
                           ——《被遗忘的天使》主题及再现策略的异同
http://s6/middle/a435bdf4gc424d7e740d5&690——《被遗忘的天使》主题及再现策略的异同" TITLE="穿梭于镜头下的对比 ——《被遗忘的天使》主题及再现策略的异同" />

           
摘要:《被遗忘的天使》七个短片组成,不同导演不同的再现视角。虽然表面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是通过差异去完成一个共同的主题。
关键词:差异 再现 一致性 《被遗忘的天使》
 
《被遗忘的天使》(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是部由意大利外交部发起、为赞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世界粮食组织」所拍摄的电影。全片结合了7支短片,分别描写了世界上许多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被遗忘的小天使们的故事。这些孩子或者遭到不人道的剥削虐待,或者被迫作贼、靠拾荒维生……甚至还有人被送上战场,过着惨无人道的生活。这些被人遗忘的天使,散布在全世界各地:布鲁克林、布基纳法索、北京、旧金山、贝尔格勒和那不勒斯贫民区等。透过这些精锐导演的掌镜,《被遗忘的天使》希望能唤起全世界人们的感动和爱心,更关怀我们的孩子们。
可以这样说,《被遗忘的天使》这部影片整体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分散在世界七个不同国度的儿童,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有着不同的肤色,讲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经历,对于生活也有着不同的态度……但是这么多的不同最终都统一在一部影片,诉说着同一个主题。
本文就《被遗忘的天使》中,选择汤扎(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Tanza)及双双与小猫(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Song Song and Little Cat)两个短片作为研究对象,来探求这部影片不同短片主题与再现策略之间形式上的差异与实质上的一致性。
 
一、被遗忘的天使——主题的一致性
年仅12岁的汤扎,在目睹了家人被大屠杀后,加入了作战的行列。但无情的战火,却很快地也让他当上了命运的炮灰……当人们每天忙忙碌碌的时候,丝毫没有意识到和平对于我们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而又有多少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他们本应幸福纯真的童年。当战火烧毁了他们的家园,硝烟也就弥漫了他们的心灵。当汤扎被迫拿起枪去瞄准去射击的时候,仇恨与扭曲正一点一点地侵蚀他澄澈的心灵。而他的生命也因此变得愈加渺小。
在双双与小猫里,表现的是两个孩子的生活,当然在这里我们主要体现的是小猫,一个弃婴的生活。首先,不幸的弃婴幸运地被一个好心的拾荒者拾到,虽然他的生活已然没有保障,但是对这个弃婴视如己出。一老一小的生活虽然凄苦但毕竟是一个“家庭”,老人不再孤单,小猫也算是有个依靠。在老人家盘算着送小猫入学,小猫沉浸在即将入学的喜悦中时,车祸夺去了老人的生命,小猫彻底变得无依无靠,后来沦落到使用童工的黑心老板手中。她仅有的小幸福与满足也被现实残酷地击碎。命运再次变得漂浮不定。

两个短片的对比,我们从详细的内容上去辨别,前者是在讲战争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后者是弃婴(女婴)的悲惨命运。表面看,他们所遭受的苦难是不同的。但是其主体都是他们的苦难被我们所忽视。

可以说,这部影片的片名真正地切中影片内容,从汤扎到小猫,从非洲到中国,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地域却同样没有家没有依靠,身世凄惨,孤独飘零,过着苦难的生活,他们生活在和我们同样的世界,却行走在幸福的域外,看着他人,饱尝被忽视的无助与恐惧。这些如花朵一般的孩子,就这样被我们遗忘。

 

二、色彩的碰撞——色彩运用对比方式一致性

作为影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的色彩它的处理、变化显然也会影响到影片的整体效果我们知道电影色彩一般需要附着于影片中的场景、形象与环境但是色彩又超然于这些物象之外法国文艺评论家丹纳认为 色彩之于形象有如伴奏之于歌词不但如此,有时色彩竟是歌词而形象只是伴奏色彩从附属地位一变而成为主体”作为流动变化的电影色彩它的效果不同于固定的绘画色彩因为“ 视觉是选择性的” 。所以在比较稳定的场景或环境中流变的电影化色彩更容易被视觉所注意。贝拉· 巴拉兹粼电影美学》中就曾阐释过“ 动的彩色”的效用尽管他认为“ 彩色的变化有时候细微的令人难以察觉” 然而“ 它却能造成气氛的变化” 而“ 气氛”的把握正是控制整个电影情绪的关键

在汤扎和双双与小猫中,都运用了色彩的对比。相同的是汤扎是按时间顺序来变化色彩主调,双双与小猫是在整个过程中随着表现主题的不同而变化色调。

在汤扎中,运用了大量的厚重浓烈的色彩:热带植物大片大片的绿色,村落一些破败房屋与泥土混在一起的土黄色,黑人黝黑的肌肤在发白的太阳下显得愈加油亮……整个画面用浓重色彩来充斥观众的眼球,而在影片后面,汤扎在去完成任务过程中,色调暗了下来,几乎是黑色为主调,夹带着外面昏黄微弱的光亮。这一色彩变化,前者在向我们展示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有着复仇目的的少年,他的情绪的激烈,他思想的极端与矛盾。这一系列的冲突与碰撞用浓烈的色彩来彰显;或者,当他走进教室,看到黑板上的字,当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镜头还原给我们一个退却了仇恨的少年,一个仍旧对生活有着美好渴望的少年,一个命运不在自己手中的少年。色彩就像他的情绪一样,沉寂了下去,他的生命也在色彩黯淡的伴随下走向末路。在双双与小猫中,这一色彩对比更明显地被我们所感受。因为它和汤扎不同,汤扎是在时间上显示出色彩的变化,而后者是在两个女孩的不同生活再现展示给我们的。才双双的优越生活环境中,色彩是明快的,明亮的;在小猫的生活中,更多的是暗无天日的昏黄。用色彩的强烈碰撞来对比不同孩子的生活。三、两者生活的对比——应有与拥有的对比一致性

在汤扎中,应有:与拥有的对比来于三处:汤扎去被迫完成任务的途中他打开的石砖。下面有弹弓,一些珠子的手链,铅笔……这些小玩意是一个孩子童年里最平常不过的东西了,然而汤扎不能够拥有,这里的拥有不是说属于,而是由于他的遭遇,他不可能拥有正常孩子应有的生活。正式这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东西,让我们有更大的触动,在他抚摸他它们凝视它们的时候,头目的喊声把他又拉回到残酷的现实;再有就是他们要去完成任务,在远处窥视村庄里其他孩子简单纯净快乐的游戏与生活,而他却要去报仇,去做不要属于他的事情;最后一处是汤扎拿着炸弹进到教室,看到黑板上的字,不自禁地也去写,然后扔下炸弹,炸弹的定时声音停止,他趴在上面,短片结束。后面的结局让我们不敢去想像。

双与小猫中,最为明显的对比就是两个孩子不同的生活。双双的优越与小猫的悲惨。她们的交集是那个双双扔掉的娃娃。片中双双对于父母的不合,用摔自己玩具的方式发泄,而小猫却对一个坏了的娃娃无比爱惜。

两者的不同形式的对比都在凸显孩子的不幸,来唤起人们的同情。

 

四、留白与想象

两个短片都有给人想像的空间:汤扎最后在教室中伏在炸弹上,他最后的命运如何?其实不言而喻,死亡是他唯一的选择。而在这种留白与想象的处理上,中国的导演还是更偏向于积极与美好。小猫最后是跑进了学校,在课堂上读书,又仿佛看到了爷爷在对她笑,而我们分析:她还在黑心老板手中,怎么可能去上学?所以,在这表现手法上,中国的更趋向于理想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梦·离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