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

(2016-09-22 10:13:00)
分类: 语文教学

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延及高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内容

一、 判断句

1.……者,……

典型例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典型例句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3.……者,……

典型例句: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

典型例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典型例句:

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秦,虎狼之国。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亡秦之续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典型例句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梁文即楚将项燕。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7.用动词表示判断,即“…………”式。

典型例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典型例句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 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表被动的字句

例: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表被动的字句或…………”结构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暴见于王。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人皆以见侮为辱。

辨析:慈父见背 冀君实或见恕也。 (分析: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这里的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一般译为,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见谅请原谅我

3.表被动的字句或…………”结构

例: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恐为操所先。 父母宗族,皆为戮殁。 其印为予群从 所得。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不者,皆且为所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4.表被动的字句或…………”结构(此结构比较少)。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表示被动,构成+动词的形式。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例: 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兵不克,执至白下。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帝感其诚 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感斯人言。

三、 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赤壁赋》)

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A.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B.否定句中代词、“相”有时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C.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唯利是图、唯贤是用、唯才是举

D.“见”有时引起宾语前置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三、定语后置

 一是用“者” “之”“之”作标志词。

1、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赤壁赋》)

3、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5、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6、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四、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注意介词“于”“以”引起的句子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4、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5、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6、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7、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8、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9、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寡人之于国》)

四、 省略句

1)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承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常被省略。还有介词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五、固定句式

1、孰与君少长?(固定格式,孰与,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谁)……?”)译: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鸿门宴》)

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固定格式,相当于“有所以”,意思是:有用来……的)译:我就能够有报答太子的机会了。(《荆轲刺秦王》)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固定格式,相当于“无所以”,意思是:没有用来……的)译:大家都惊慌失措,没有用来击打荆轲的兵器。(《荆轲刺秦王》)

4、为之奈何? 固定格式,奈何,表示询问,意思是“如何”“怎样”。)译:这件事怎么办?( 《鸿门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