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火.智慧.民间
原创杂文 文/咿呀蚁
昨天博文完成速度异常快速,闲来无事就到各家网站随意浏览,正浏览到“央视网”时,发现有一个专门类似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电大教学模式的网上教学视频“中国公开课”,好奇就点开看了起来,一下把我带回学生时代。唯一不同是今天从视频上学习可以不受限制停停走走随心所欲边看边记录边领会。今天课程讲座嘉宾是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冯林教授,他讲授的题目是《创造性思维与新方法》,听后受益匪浅。
首先惊叹的是作为物理授课老师冯教授怎么可以让枯燥飘渺的物理课程讲得如此生动吸引人,记忆犹深的是开场白和结束语。在开始切入正题之前引了一句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关于成功与失败的区别是:“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在于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到了课程结束时又巧妙地引用了清代学者王国维关于人生中的三个最高境界就是:“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为在求知路上我们需要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也就是说立志。“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接着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就只有坚持执着永不放弃的一路求索下去,也就是说为了目标必须奋斗。最后“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选中目标坚持,在一边磨砺心智的同时慢慢顿悟最后顺势抓住机会,最终完成从向往跋涉、苦思冥想最后惊喜发现达成愿望。
生活中创新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惯用常态思维定势考虑和处理生活中所发生和面临的方方面面问题。冯教授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24个人排成6列,要求每5个人为一列,请问该怎么排列好呢?”题目出来我也犯糊涂,没辙。哦原来中学数学关于平面几何知识欠缺所致。当然这个排列如果是按直线排列常态来考虑怎么排也没法把24个人按5个人一列排成6列队形,怎么排都是30人,不可能排成24人,那么多出的6个人怎么办?不可能忽略不计。但转换一下思维定势从平面几何思维角度考虑就轻而易举搞定。但是还是一阵纳闷?为什么中学上几何时无论老师怎样苦口婆心再三唠叨,就是不开窍呢?是过去旧教学方法故意设置一些解都解不清楚的迷宫故论玄虚导致还是我愚钝?不得而知还是迷途茫茫难于找到出口的通道。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从生活中来,今天落户在大街小巷高楼林立中的城市景观“外观电梯”的创意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民间。是由一位没有多少文化底蕴但有着丰富生活经验善于瞎琢磨(创新思维方式)的酒店楼层清洁工一句看似埋怨其实善意的一点建议:为了环境卫生与其在原酒店楼层内每一层走道里再大动干戈制造噪音还影响环境卫生而在每层敲掉一个个不必要的洞修建,还不如直接在酒店外墙重新建造,既扫除噪音缓解污染环境卫生隐患带给人的困扰,又增添美化了城市的景观,何乐而不为呢?被两个争论不休的工程师无意中听到,一下惊叹醒悟最后接受这位不如他们智商高但生活经验丰富还爱瞎琢磨的清洁工的创意,让外观电梯落户酒店户外,成为时尚的城市景观被广泛借鉴推广。
就像昨天的文章里所用到的两张普通平常图片一样,也是我在不经意中路过楼下停车场植物院墙上发现的几片被众人忽略不计的新旧季节交替而退市约感无奈的落叶,心疼吝惜感慨最后框住那弃不再现化作春泥更护花境界的一瞬间。没有秋叶的呵护那来的春花烂漫,但是这样的境界又有多少人能领会并做到呢?感慨归感慨,还是那样打住,要不又要打击一大片。
昨天视频里提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热水比冷水在冰冻环境里容易快速结冰的“姆佩姆巴效应”,谁能预料热水与冷水同时放到冰箱里去,最后结果是热水先结成冰块而非冷水?按常规打死都不相信是吧,但事实就是这样让人不可思议。不由浮想联翩到了关于“造人造势”那些人那些事。其实生与不生;优生还是劣制;和携还是挣战;缓解孤独、重塑丛林生存本领等等不是我们可以想象预见得到的美好结果一样。
从造人又让我不厌其烦又想到张爱玲在70年前(1944年)的那篇为今世人量身定做而写下预言式文章《造人》里曾经这样苦口婆心写道:“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倒不是因为‘后生可畏’。多半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也都是很平凡的,还不如我们这一代也说不定。”接着又这样分析道:“青年的特点是善忘,才过了儿童时代便把儿童心理忘得干干净净,直到老年,又渐渐和儿童接近起来,中国隔了一个时期,俗障最深,与孩子们完全失去接触——刚巧这便是生孩子的时候”;“无怪生孩子的可以生了又生。他们把小孩看做有趣的小傻子......凭空制造出这样一双眼睛,这样的有判断力的脑子,这样的身体,知道最细致的痛苦也知道快乐,凭空制造了一个人,然后半饥半饱半明半昧地养大他......造人是危险的工作。做父母的不是上帝而被迫处于神的地位。即使你慎重从事,生孩子以前把一切给他筹备好了,还保不定他会成为何等样的人物。若是他还没下地之前,一切的环境就是于他不利的,那他是绝少成功的机会——注定了......”又深入细致的分析道:“兽类有天生和慈爱,也有天生的残酷,于是在血肉淋漓的生存竞争中一代一代活了下来......自然的作风是惊人的浪费——一条鱼产下几百万鱼子,被其他的水族吞噬之下,单剩下不多的几个侥幸孵成小鱼。为什么我也要这样地浪费我们的骨肉......”最后揭示出造成乐此不彼生孩子的根基或就是固结:“我们的天性是要人种滋长繁殖,多多的生,生了又生。我们自己是要死的,可是我们的种子遍布于大地。然而,是什么样的不幸的种子,仇恨的种子!”
摘借过来也反映出我的心声,从内心来说我双手赞成孩子还是优生优育,少生为妙。而不是那样凭着自己不切实际,为了弥补幼年缺失伙伴(也就是丛林竞争拼杀而设的兄弟姐妹对手)不适,独食还深感不快被称为“小皇帝”被计划的那一代人凭空臆想断然否定少生孩子或只生一个是不人道毁人性的大不韪。别太相信什么“四海之内,皆兄弟”因为这句话出自没有兄弟姐妹拼杀争宠抢食的孔子之口,细细往回望生于计划年代以前的不被计划由于历史和医学技术滞后原因而被迫随心随性随便生的那些兄弟姐妹们,看似其乐融融,最后能光宗耀祖的只是凤毛麟角的其中一两个而已,剩下的随时可能全是被时代淘汰出局不死也活不舒坦的废人一个罢了。结果是社会没辙就干脆遗忘抛弃。家人无奈,迫于还有血缘关系的考量,情不所愿接受这个本来不用额外承担的残酷事实,为所谓的道德而例行为之,让熬熬煎熬待毙同胞兄弟姐妹分享自己所剩不多财物,苟延残喘无尊严被接济的兄弟姐妹成为了迫不得已啃家族而苟活着。
不听劝,今天不吃亏,明天也不一定占到便宜,不是不现,而是火候未到,火候一到历史悲剧必将重现。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而非危言耸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