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第一天.第二个》的故事
(2020-08-31 10:56:54)这几天看到了一个故事,《十日谈》,《第一天.第二个》的故事。
犹太人亚伯拉罕有一个叫杨诺的好朋友,是个天主教徒。杨诺为了劝说亚伯拉罕皈依天主教,就不断劝说他,时间一长,亚伯拉罕多少有点信了杨诺的话,但是他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要去罗马亲眼看看天主教是什么样,然后才能决定信与不信。杨诺一想,亚伯拉罕到了罗马,目睹教会的腐败生活,肯定就不信了,因此他不建议亚伯拉罕去罗马。但是亚伯拉罕很坚决,没有亲眼看见就不信。
果然,罗马教廷丑陋的东西都让亚伯拉罕看到了,但是回来后,亚伯拉罕对杨诺讲,自己决定皈依天主教了。杨诺就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亚伯拉罕讲,罗马本该是神圣的,但成了包容一切罪恶的大熔炉。那位高高在上的“牧羊人”教皇,以及下面那些“牧羊人”主教们,本应该是天主教的基石、支柱,而他们却在挖墙脚,但是不管他们怎样拼命想把天主教推翻,天主教还是屹然不动,反而日益发扬光大。那么天主教一定有圣灵在给它做支柱、做基石。所以,“我还是决定皈依天主教”。
杨诺万万想不到,亚伯拉罕会因为教会的腐朽反而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来。
故事很短,但是我觉得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它的写作手法非常妙,用今天的话说叫做剧情大反转,但是这样的反转很符合逻辑。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这样一个从文学作品里看来的故事,可以教会我另一种思考方法。
我们生活的地方,有的时候所在的城市、所在的单位、所在的部门;又或者所在的世界、所在的世纪、所在的生命,磕磕碰碰,很多的故事在遗憾、缺陷、感怀、奋斗中成长,如果你盯着它很多细节看,一大堆的问题,但是非常奇怪的是,总的来说整体看起来发展得很好,而且也没有作假。也一定有圣灵在给它做支柱和基石,也一定有他的价值所在,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也一定可以坚持看好。
与时俱进、顺生而行!
所以,看了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好用的例子,用来交流的时候便捷切入思考的共情,或者让自己容易到达表现范畴后面本质的展现形式;让自己无形当中生发出无穷的信心和希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