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主题投资:还原私募之王徐翔终极秘密
(2016-04-20 15:05:43)
标签:
财经股票主题投资 |
分类: 股市干货 |
我一开始做研究更多做基本面研究,后来发现基本面研究和主题投资研究方法不同,如果沿用基本面研究方法,可能会大概率错失很多主题投资机会,这也促使我对主题研究的方法做了一下梳理。
主题投资是不容忽视和不容错过的机会,尤其是在改革剧烈的时期。以化工行业为例,2014年化工股涨幅前50,将近三分之一是主题投资带来的机会。
主题投资性价比高,回报丰厚实现快,胜率可能低一些,但周转率高,是一种可以穿越市场周期的投资模式。无论牛熊,每年都有相应的主题值得参与。主题周期有长有短,无论是长期资金还是短期资金,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参与机会。(小亨利点评:单讲某一次的胜率可能会低一些,但由于资金周转率高,时间放长到一年,整体胜率不见得比基本面投资的低,而主题投资单次的胜率必定在60%以上,这样才能通过小盈利积累成大盈利。)
主题是一种或有价值的兑现,短期不带来盈利提升,但是带来预期的改善。提升估值,提升目标市值,提升股价。(小亨利点评: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的认可程度及群体性效应起到重要作用。)
价值来源可能来自国家和政府机构,如国企改革等政策红利;有可能高端制造等产业变革红利;也有可能来自股东或者控制人,如军工;还有来自于供应商和大客户的红利,比如苹果产业链、特斯拉产业链等等。
在一次主题投资中,市场参与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主动参与者,他们是主题的构建者和推手,有充分时间准备概念,收集筹码,撩拨市场,优势是成本低,劣势是资金周期长。(小亨利点评:不一定是构建者,市场中主题的产生并不由他们决定,只是他们能够在主题变大之前预判,可能10次中有5-7次判断准确。在目前A股高换手率的情况下,资金周期也不一定长。)
二是积极的被动者,对主题有比较快的反应,能够比较快的参与;对这些人来说其实主题到来猝不及防,但他们能够在有限信息下做出快速决策,迅速判断主题价值空间、时间长度和自己所处的博弈地位并果断执行。(小亨利点评:这种参与者优势就一个字,快。反应快、判断快、下手快。)
三是消极参与者,盲目围观和盲目参与,既无信息和成本优势,又没有快速的决策和果断的执行,在大的主题里他们是能够赚钱的,但在大多数主题投资中他们往往沦为接盘侠。
我认为与基本面投资最大不同,主题投资更多基于社会心理学支撑。很难用绝对法测算它的价值,周K或者月K更多受投资者行为驱动,受社会心理学支撑。
之前看过一本《思考快与慢》,思考过程分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快思考,直觉+联想+过去经验,准确性和逻辑性低。系统2严密逻辑和计算,准确性高,但容易疲劳。
如果把市场比作一个人,听到一个逻辑和故事,首先会传递给系统1,系统1会做初步判断,如果市场认为逻辑和故事非常好,不用细想就觉得非常棒,就会作为主题投资。如果觉得还不错,就会输送给系统2,经过仔细思考判断,通过后会做理性投资。如果第一直觉觉得不行,但仔细思考后觉得可能会有较好价值,再输送给系统2,确实有投资价值,那么就是一个逆向投资。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主题投资就是在系统1控制下完成的,胜率低,周转快,感性冲动的模式,但这是市场常态。
当一个流行到达顶点的时候,逆反心理会产生。主题被推高到定点的时候,当所有人的观点趋于一致的时候,就会产生逆反,而且逆反一旦形成,之前越是相似的群体,产生的分歧越重。种种社会心理效应,在不同的主题阶段对主题投资产生不同的支撑作用。(小亨利点评:本质上是没有更多的资金继续推动股价。)
比如在系统1控制下,有一些心理效应,一是对过去经验快速提取和重现:2011年炒锂电赚钱了,那么今年我炒锂电很有可能赚钱。二是简单比较,这个主题板块里的A翻倍了,那B至少会涨50%吧?三是对问题简单化转移,股票能不能涨很复杂,但主题投资时往往只思考这个主题牛不牛,是,那么就可以投。四是直觉强化,如猛狮科技刚上市时,大家一听这个名字很猛啊,好,直接往上干!(小亨利点评:第四点不是直觉强化,是A股特色,呵呵。)
这就是系统与控制底下,我个人认为大家常见的思维模式。有几种常见的现象,一是人在主题投资趋势里做出的买卖行为,都会在日后不断强化自身的观 点;二是从众心理作用下,很多人会被股价上涨绑架;三是主题趋势到达定点,就会产生分歧,就会有多翻空,或者空翻多,翻空的多头比原来的多头更凶猛,翻多的空头比原来的空头更坚定。
那么,在这种社会心理学框架支持下,主题筛选和标的筛选方向上的总结如下:主题筛选归纳为高大、鲜明、持续;标的筛选归纳为显著、直接、稀缺。
个人认为优秀主题基因主要包括:一是在人的视野里频频出现,使人逐渐熟悉;二是会有比较鲜明或强烈的表现形式;三是高大上,具备投射性,超越现有状态,符合或者超越市场价值取向;四是如果曾经或者正在创造良好回报,就会具备较强的正反馈效应;五是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比较容易形成投资合力。
主题筛选三特征,首先“高大”。高,或有价值来源是否高端,比如中央、新兴行业、明星产品;逻辑是否高端,如产业升级,进口替代、自主知识产权等。大,主题投资的体量是否够大,如市场容量;相对体量,或有价值与市值之间的比是否够大。
第二,鲜明。逻辑是否简单直接,容易接受,容易传播和营销,否则不容易激动啦;逻辑是否至少在表现上是不容置疑的。故事是不是有吸引力,有超越性,是否有善于讲故事的主题,比如卖方推荐,或者优秀的行业领袖在为此推波助澜。
第三,持续性。股价上短到1天,长到1年。主题持续性和主题投资持续性不同,主题投资持续性是主题持续性和市场热情持续性的并集。主题持续性可以拆分为三个方面:主题本身有没有逻辑性;刺激信号频率如何;纵深度如何。经得起推敲的逻辑持续性长,大家边投资边琢磨,往深处想,还觉得有投资价值。(小亨利点评:持续时间长不长,本质上还是这个主题的体量够不够大。)
拿新能源汽车作为例子:高不高?这个主题很高。新能源产业,国家政策支持,担负中国汽车行业弯道超车重任;大不大?一般大。绝对体量看,预测2020年车用锂电池市场220亿美元,比较大。相对体量,预测15年电解液市场60个亿,14年新宙邦市值32个亿,一比的话,不算特别大。(小亨利点评:不能光看一个细化领域,而应该看整个产业链,产业链的炒作会带动细化领域的炒作。)
表现形式鲜明吗?很鲜明。逻辑简单直接,环保、新能源,市场发展方向。是否持续?很持续。主题源于政府部门和产业实体。未来多年这个主题会长期持续。问题是存在潜在的证伪因素,销量和标的公司业绩。
某期数据低于预期会成为证伪因素。刺激的频率,至少是月度的。逻辑纵深度如何?可持续推敲性中等,锂电池产能过剩,价格不断下降。但逻辑可以被不断细化,锂电池,材料,正极、隔膜、电解液、下游路线、行业并购整合等,吸引市场对此不断做深入研究,从这个方面讲,纵深度还是不错的。(小亨利点评:炒作的起始点,肯定是有重要消息刺激引起的。)
归纳起来,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很高、一般大的主题,吸引力很强,刺激信号的种类丰富,频率不低于每月一次,逻辑可推敲性一般但可细化可深入度很高,判断这个主题是很优秀的主题。所以会被市场反复的炒作。
接下来谈谈标的筛选。最重要的是“显著”,显著性比严谨性要重要的多。经常看到,有些标的仔细想想跟这个主题关系不大,但第一印象是很有关系的,它的涨幅要比第一印象关系不大,仔细研究发现存在很强关系的标的大的多。
第二重点是直接,主题投资切忌逻辑拐弯。因为一旦拐弯,就容易由系统1交给系统2运行,这对于主题投资来说是比较致命的打击。主题和或有价值链接的强度,就是直接性。
拿上海自贸区主题为例,物流、地产是最强链接,相应标的涨幅200%以上,再过渡到运输、建设和金融服务,中等强度链接,涨幅50%-100%之间,再次是其他上海本地企业,多少与自贸区有一些关系,涨幅基本在50%以下。
第三是稀缺。标的应当适度稀缺:一是或有价值体量固定;二是容易制造一种紧迫的投资环境;三是交易上资金、情绪有限,标的太分散主题炒不起来。
总结一下,从主题筛选到标的筛选,总共12个字,两者互为依仗,没有好主题的标的不是好标的,找不到好标的的主题事实上也不会成为好主题。
参与主题投资应考虑其周期,大概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认知导入期。相关事件陆续发生,但频率较低,市场处于认知初期还未形成有效合理,但预期初步形成,股价从底部缓慢上升。(小亨利点评:此时,上文的第一类参与者会开始介入。)
二是强化爆发期。相关事件密集发生并且被市场认识到,而且往往有一些标志性事件出现,市场预期在强化,合理在形成,股价快速上涨。(小亨利点评:第二类参与者介入,这类参与者往往是游资居多。)
三是调整衰退期。事件依然在持续,但热情和预期之前比较高,难以出现超预期,市场出现认识分化、审美疲惫、质疑,股价开始进入调整。(小亨利点评:这就是第三类参与者,接盘侠。)
四是证伪和消散阶段。事件无法支撑市场对主题的预期,甚至出现显著证伪事件,市场要消化过高预期,形成反向合力并自我强化,股价快速回落。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模型,实际上有些阶段会叠加,有的会缺失。
以上是我对主题投资本质、逻辑框架和参与策略的一个粗浅思考。照此对以往一些案例的分析如下:
一、燃料电池(2014年)
美股映射带来的主题,个人认为是相对比较弱的主题。和锂电池各有千秋的未来技术路线;有人测算,到2025年预期市场容量是500亿美元,还比较大。鲜明性一般,技术成熟度不高,工业化进程比锂电池落后10年,市场对其熟悉度不高,不容易形成合力;国内在燃料电池领域有影响率的产品和企业有限,很难形成鲜明的刺激;持续性一般,技术商业化不成熟,来自产业和产品的催化因素有限,到今年日本才出现了贴近商业化的车产品。
二、上海迪士尼(2014年下半年)
我认为这是个强主题,很高。文化娱乐产业是新兴产业;直接投资300亿,间接投资两三千亿,后续拉动消费四五百亿每年消费,比较大了。鲜明性强,大家对迪士尼文化了解和认同。
在上海,接近三大金融圈之一,很容易传递到金融市场,有内陆第一、中国第二的标签;持续性也会比较好,2015年底建成,建成之后,如果后续拉动效应明显,可能还会延伸。催化频率不太确定,逻辑纵深性比较好,国际上有很多迪士尼乐园运行情况、带来的回报等可供研究,如果大家想去研究,逻辑的纵深 性是很好的。(小亨利点评:迪士尼能够成为大主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都熟悉,老少皆宜,唐老鸭米老鼠人人皆知。二是产品持续性,娱乐产品永远存在,而不像一些工业、生活用品将被其他产品替代。)
小亨利总结:题材炒作更多受大众行为、消息刺激的影响。题材市场容量需够大,需较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