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雄伟包钢》
(2021-04-22 05:51:02)巍巍包钢,雄踞北疆,鹿城添彩,草原增光!包钢这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一如巨大的明珠,在北国草原上熠熠生辉!包头,因包钢的生产建设而迅速发展;鹿城,因包钢的钢铁与稀土而闻名于世;草原,因包钢的崛起而更加精彩诱人!
那些高大而雄伟的厂房,一座挨一座地在那儿站着,站出了雄姿,站出了气势,也站出了意境和辉煌!
包钢,是生产钢铁的地方,熟悉了包钢,算是懂得了坚强的含义;包钢,是生产钢材的地方,读懂了包钢,才能读出草原的主题。
走进包钢,你会发出一连串的赞叹:高炉之高,堪称草原巨人,它胸中有万头雄狮在怒吼;转炉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它的胸内有千钧雷霆在滚动;焦炉之奇,令人折服,它以它的富有日夜喷吐鲜艳的玛瑙;轧钢机之绝,似繁殖龙蟒的母体,条条赤龙金蟒从辊道上竞相飞出••••••
走进包钢,满眼的神奇,满眼的惊喜,满眼的诗情画意。包钢那么多名牌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运往国际市场,就连最新建造的大桥、高铁、卫星、宇宙飞船等,都有包钢生产的钢材与稀土,赢得了信誉,赢得了名气和地位,令人骄傲和自豪!
此情此景,不能不使人想起这块土地的往昔:
解放前,这片荒漠几十里不见一户人家,“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沙狂暴了一冬天,仍然没有疲倦的意思,野狼涨红着眼睛,大口大口地撕咬着弱小动物。拉骆驼的商人也不愿意涉足这片荒野,走西口的穷汉留在身后的只是两行泪水一声长叹。后来,随着祖国的诞生,春风的吹拂,红旗的飘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大军开进了昆都仑河两岸,开始了包钢的勘探与建设。各民族职工团结一致,携手奋进,度过了“米饭里边半碗沙,帐篷门前狼站岗”的艰苦岁月,以勤劳的大手抹去了亘古荒凉,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泼染了包钢这幅大型写意画。
走进包钢,不能不想起它的原料基地——白云鄂博。白云鄂博很年轻,因为它日新月异的变化,永远是青春的容貌;白云鄂博很富有,因为它是钢铁的粮仓、稀土的故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有着占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稀土,并有白云玉、风砺石、黑宝石、玛瑙等多种珍贵品种。白云鄂博很漂亮,因为它坐落在北疆草原上,一面是大山,三面是草原,犹如碧海仙岛一般。
那年,我们走进白云鄂博时,老矿长巴彦都荣给我们讲起了《小金吗与金凤凰》的传说故事,令我们心驰神往,他说:700多年前,成吉思汗帅兵连年征战,一次他的大将特古斯出征路过白云山,战马突然腾起前蹄,仰天长啸,再也走不动了。特古斯急忙滚鞍下马,随即朝大山叩拜,祈求神灵保佑。然而,他的马仍不能行走。特古斯只能把马鞍、马镫等东西卸掉,那马方能行走(后人推断矿山有磁性,吸住带铁的东西)。突然,金光四射,瑞气千条,那马鞍竟变作一匹小金马,蹦着、跳着跑进了深山里。后来,从南方飞来一只金凤凰,落在了一座小山上。牧民们便唱起了“凤凰山落下凤凰,小金马摇起铃铛,草原上便降下吉祥。”后来,小金马变成拉矿石的龙车,日夜拉运矿石;金凤凰变作鲜红的喜报,向党和祖国报喜,它们再也不走了•••••啊,多么动听美妙的故事啊,每个情节都拨动人们的心弦!
白云鄂博,美丽而富饶的宝山。1927年,地质学家丁道衡的地质锤敲醒宝山时,它就向这位科学家倾吐了满腔深情。1950年,人民政府派来了地质调查队在这荒原上竖起了第一台钻机,大山便向祖国敞开了宝藏的大门。随后,开来了建设大军,在白云山下兴建白云村,这便是白云鄂博的初始。在各族英雄儿女的共同努力下,1958年白云铁矿投入生产了。投产不久,朱德委员长风尘仆仆地来到了白云鄂博。朱老总在乌兰夫的陪同下,登上了铁矿主峰,一如当年指挥千军万马,情怀激荡,高瞻远瞩,向矿山工人们发出了“提前建成白云鄂博铁矿山”的号令。随后,矿山工人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团结一致,克服了许多困难,那些赤褐色的铁矿石源源不断地运往包钢,为包钢投产备足了原料。
曾记否,当年白云鄂博铁矿职工医院的医护人员,为抢救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日夜守在床边,为她们输液、换药、量体温、甚至喂饭,擦屎刮尿。矿山工人和家属们把自己家好吃的东西送到龙梅、玉荣身旁,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
人们记得,1958年,正在包钢建设的关键时刻,却遇到了设备短缺的难题,包钢、包头市的领导与人民非常着急。正巧,11月28日,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正在湖北武昌举行,乌兰夫向党中央汇报了包钢的情况。当时,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的号令,对包钢的问题非常重视。毛泽东坚定地说:“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困难”。周总理召见了包钢总经理杨维,详细了解了包钢的问题。六中全会决定,把包头地区作为国家扶助的重点。《人民日报》也提出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口号,同时登载了《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一时间,全国、华北、内蒙古、包头市,齐心协力支援包钢。包头市并提出“包钢带动全市,全市支援包钢”的号召。一时间,各地的备品备件、所需物品,源源不断地运来
包头。由于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包钢的建设顺利进行。
1959年1月23日,包钢党委收到了中建部第二工程局一封贺信与三枚金桔。那三枚金桔的个头均匀,黄里透红,闪着光晕,清香四溢,不愧为上等珍品。人们涌进办公大楼,抢着观赏那三枚金桔。包钢党委领导慢慢地打开贺信,看过之后,感到十分惊讶,原来那三枚金桔,有着不同凡响的来历,让人们惊叹不已!
只见那贺信上写道:“正当祖国送走了充满奇迹的1958年,迈开胜利的步伐跨入1959年之际,我们中建部第二工程局特向英雄的包钢全体职工,致以崇高的敬礼和问候!”
关于三枚金桔,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它生长在遥远的边疆云南,那里的人民把精心挑选出来的三枚金桔,连同云南人民的深情厚谊,赠送给了全国第二届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代表,请他们尝一尝云南人民亲手收获的桔子。可是,大会的代表没舍得吃,而是想到了边防军人的辛苦,于是又把三枚金桔献给了英勇守卫在海防前线的解放军。海防前线的战士们没有把三枚金桔留下,他们又敬献给了为祖国为人民日夜操劳的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胸怀宽阔,想得更加周到,于是又把那三枚金桔送给了正在天安门广场工地上辛勤劳动的建筑工人。工地上的建筑工人高兴极了,感到无比的温暖,因为三枚金桔带着毛主席的关怀,带着毛主席的期望和信任,于是建筑工人们又把那三枚金桔转赠给了正在天安门工地上劳动的中国建筑歌舞团。巧极了,建筑歌舞团来包钢慰问演出,随即又赠送给了为包钢建设的中国建工部第二工程局。第二工程局的职工非常感动,深知这是最珍贵的礼品,感到三枚金桔的意义重大,便决定赠送给正在为钢铁事业做贡献的包钢全体职工。于是那三枚金桔和一封感谢信便来到了包钢职工手中。
这是多么珍贵的礼物呀!它经过7次转增,带着亿万人民的情谊和毛主席的关怀,辗转万里,来到了大草原,来到了建设中的包钢。这份礼物,是全国各族人民亲密团结的象征,是各族人民深明大义、相互支援的象征。包钢职工更加珍惜,经过商量,决定把三枚金桔赠送给为包钢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鞍钢职工••。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已是6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但是,三枚金桔的故事依然深深地、深深地记在鹿城人们的心中。
1959年9月,包钢一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9月26日,草原上流出第一炉铁水,包钢全体职工给敬爱的毛主席发了报捷信。从那时起,草原上便结束了寸铁不产历史,结束了奸商们一包针换走一只羊的哀叹。9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祝包钢出铁》的社论。10月15日下午,6000多名包钢职工和包头市、内蒙古各界人士,聚集于一号高炉旁,等待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一号高炉出铁剪彩。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鲜花簇簇,红旗飘舞,标语醒目。下午2点15分,在一片欢呼声中,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周总理来了,不断地向工人们挥手致意。叶剑英、李维汉、乌兰夫、康克清、万里等领导人一起出席了剪彩盛典。
人们盼望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下午3点45分,周总理神情庄重地从托盘里拿起剪刀,剪断了鲜红的绸带。顿时,会场上欢呼雷动,经久不息。此时,炼铁工人打开了出铁口,铁水奔流,火花四溅,金光闪闪,红云飞升,把整个厂区映得彤红!人们载歌载舞,欢腾不休,把满怀的喜悦留在了高路旁。
在包钢生产建设时期,工人们上下班,每天用双腿走在钢铁大街上,却是那么精神愉快,那么斗志昂扬。随着大街两旁的大喇叭播放的《草原晨曲》,也跟随哼了起来:“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啊哈呵咿/草原万里滚绿浪/水肥牛羊壮/再见吧绿色的草原/再见吧美丽的家乡••••••为了钢花怒放/我们将飞向包钢。”歌曲结尾时人们更加动情地唱到“我们将成为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多么美丽动听的歌曲啊!鼓舞着工人们为包钢生产建设贡献力量!后来,《草原晨曲》这首歌,定为包钢厂歌,永远传唱!
光辉的历程,伟大的事业。走进包钢,胸中有一股力量在涌动,它激发人们的斗志,焕发人们的青春,振奋人们的精神。走进包钢,使人感到时代的脉搏、前进的步伐。包钢,永远是包头人的骄傲!如今,60多年过去了,包钢依然那么年轻美丽,依然生机勃勃,走在快速发展的大道上。包钢人接过了老一代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光荣传统,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