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抢票陷阱:你想抢火车票,可能有人想抢你的钱

标签:
转载加速抢票陷阱警惕抢票神器 |
分类: 时事新闻 |
加速抢票陷阱:你想抢火车票
可能有人想抢你的钱
“加速抢票”陷阱: 你想抢火车票,可能有人想抢你的钱
作者:南英
清明节即将来临,为确保买到假期回家的火车票,姚先生在3月14日
就提前通过微信里的“交通出行-火车票机票”设定了预约抢票。他注意
到,每次打开页面时,系统总弹出付费“加速”会让抢票成功率更高的提
示。
但姚先生并没有选择付费“加速”抢票服务。3月20日,他预订的车
票正式进入抢票时间。面对系统显示的“正在抢票”提示,他产生了“干
脆加点钱买个‘加速’提高抢票效率”的念头,但当他随手点进购票页面
后发现,自己预订的车次和座席显示为“有票”,于是他立即下单,成功
购票。此时,那个一直提示加钱可以“加速”的系统,仍显示“正在抢票”。
如果不是正巧多看了一眼购票页面的车次信息,姚先生不仅会支付
“加速”费用,等待系统给他一个抢票结果,那他也许还会错过这一张车票。
令他不解的是,为何明明有车票,微信购票平台却提示没有票,且在
启动抢票程序后仍抢不到票呢?买车票难道不应该是先来后到吗?如果不
加钱进行所谓的“加速”,普通的“抢票”程序是否实质上是无效的?这
到底是不是在诱导消费者购买付费“加速”抢票服务?
某平台火车票预订页面上,“星速抢票”需要付费40元/人,30天3
次的“星速抢票卡”售价45元 摄影记者/张健
交通运输部门预计,清明假期将迎来今年春节后的首个出行高峰。受
此影响,北京到武汉的高铁、北京到郑州的高铁均无票;而据广铁集团预
计,清明期间,广铁日均发送旅客超过200万人次,比目前的客流增长
80%以上。
这意味着,将有更多人参与到付费“加速”抢票当中。
有票,仍提示要“抢”
姚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
肖先生是长沙某公司营销总监,因工作关系,需要经常出差,平常都
是在12306平台购买火车票。去年国庆节前,他需要去广州出差,结果发
现自己的账号一直无法登录12306,不得不到微信里的“交通出行-火车票
机票”(由同程旅行运营)买票,但那个过程让他至今直呼“太坑了,多加
钱不说,还差点误了事”。
据肖先生回忆,当时微信的火车票购票系统显示,他所选日期所有车
次均“无票”,让他既着急又疑虑,“根据我的经验,那个时间段从来没
有出现过长沙南下广州所有车次和座次都没有票的情况。”但他不得不按
照系统提示加入了“抢票”队伍,几个小时抢票无果后,他又交了“加速”
的钱,但也一直没有抢到票。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同事告诉他,几个小时前已经在12306买好了火
车票,“我就蒙了,(同事成功购票)那时候我这边还在吭哧吭哧‘加速’抢
票呢。他听到我还在抢票后,马上看了12306,那上面显示还有票——而
且不止一张。你说诡异吧?”更让他大呼诡异的是,就在同事还在电话中
说要帮他买票的时候,“我这边终于抢到票了”。
这个让肖先生哭笑不得的过程,让他多花了40元“加速”费。他至今
对此疑惑不解,“明明有票,(微信购买火车票系统)却提示没有票,你说
到底是它们这个技术有问题,还是故意这样做?”
第一财经1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设置有付费“加速”抢票服
务的第三方购票平台,除了微信里的“火车票机票”之外,还有携程网、
同程网和去哪儿网等大型平台。其中,微信平台上的火车票购票服务绑定
的服务商是同程艺龙。
在“第一财经1关于火车票抢票的问卷调查”中,选择微信平台和
携程网购买火车票的人数最多,分别占比25%,位居第二、第三的则是同
程网和去哪儿网,分别占比12.5%和10.42%,其他平台则占比27.08%。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节假日高峰期,75%的学生参与了抢票。在抢
票过程中,近九成的学生注意到第三方购票平台上系统自动弹出来的付费
“加速”抢票服务。
但值得关注的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看到系统自动弹出的付费
“加速”抢票服务后,只有16.67%的学生愿意选择付费“加速”抢票服
务。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表示,“觉得这是一种需要不断花钱的过程,
很坑”,“感觉自己被骗了”。
第一财经1记者调查发现,关于付费“加速”抢票,不同的平台收
取的费用不同。比如,在微信平台上,其“光速抢票”的付费“加速”抢
票服务,有时候弹出来是50元/人,有时候则是40元/人。而购买之后,
如果消费者想继续“加速”,还可以购买10元/份的加速包;而如果想达
到最高级的VIP,则还需要一次10元/份的加速包。
3月26日,第一财经1记者在微信平台上测试购买了一张3月31日
从广州到海口的硬卧票,原价是285元,“加速”到VIP之后,票价变成
了345元。
类似的不断加钱“加速”的情况,在携程网、同程网、去哪儿网上同
样出现。在这些平台上,进行付费“加速”抢票后,系统都会显示一条不
断加钱“加速”之路。比如,携程网上这样显示:低速、快速、高速、极
速、光速、VIP。
携程网系统显示,“高速抢票”是20元/份,但要加速到“极速”还
需要多加16元,加速到“光速”多加30元,而加速到“VIP”则需多加
88元,对应的服务则是有票时优先出票。
但并非加钱就能确保抢到票。
近日,第一财经1记者通过对北京、内蒙古、广东、海南、四川、
江苏等地的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有54%的受访大学生
表示,即便购买了付费“加速”抢票服务,最终还是抢不到票。
所谓的抢票,抢的主要是“候补车票”。关于候补车票,据全国铁路
局12306介绍,车票售完时,用户可预付票款并提交补票;若有余票,系
统将按候补排队顺序自动分配车票。
这就意味着,无论使用哪款第三方软件平台进行购票或抢票,最终都
要在12306火车票预订系统后台按照序列“排队”,消费者购买的付费
“加速”抢票服务只是提高了抢票成功的几率,并不一定能抢到票。
携程网和同程网客服在电话中均向第一财经1记者表示,付费“加
速”抢票并不能保证100%可以抢到票。但其中一位客服表示,通过付费
购买加速包可以提高抢票助力等级,等级越高成功率越高,“系统帮你刷
其他乘客改签或者退的票,我们这边尽全力抢票”。
技术性破坏
“单纯从技术上来看,这种抢票软件是可以提高抢票成功率的。”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攻防对抗研究所所长闫怀志对第一财经1记者
说,“在实际购票中,确实也有消费者通过这种途径抢到了高铁票”。
“这种抢票软件多是利用网络爬虫来登录高铁售票网络并爬取票务信
息,然后辅以批量化、自动化和高速化的购票流程处理,从而能以毫秒级
的刷新来获取人工购票难以企及的信息和速度优势。”闫怀志说。
他对第一财经1记者解释说,抢票软件的底层技术并不复杂,通俗
地说,就是通过加速软件来模拟人工购票流程,周而复始地发起购票请求,
直到得手为止。从运作流程来看,抢票软件首先是模拟人工购票,包括登
录账号、查询票源、输入购票信息、生成订单并完成支付,最终获取票源。
关于软件抢票的底层技术,携程网和同程网客服均向第一财经1记者
表示,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抢票软件系统,但对于其底层技术,作为客服
他们并不知晓。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所副总工程师兼12306技术部
主任单杏花此前表示,12306有风险防控系统,如果有人以频繁极高的速
度访问服务器,会被视为非正常操作,将被拦截或被拖到慢速队列中。
也就是说,通过第三方软件平台抢票有时候可能会更慢。“有时用
‘加速’抢票还没有自己抢票快”,一位大学生在“第一财经1关于火
车票抢票的问卷调查”中这样说。
“大量的付费‘加速’抢票服务,客观上加剧了普通消费者的购票
难度,极大地损害了售票网站面向普通公众的服务质量,更是破坏了普通
公众的购票体验。”闫怀志认为,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不当竞争,它
是以个别付费用户和第三方代购网站的局部获利,牺牲了更广大范围的社
会大众的利益,不仅会对正常售票网站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更是扰乱
了正常的购票秩序,人为造成了社会不公。
闫怀志向第一财经1记者介绍,售票网站针对这种不当抢票方式,
从技术上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比如限制特定的账号登录、限定刷新时
间、建立黑名单库等方式,以尽量消除抢票软件对普通消费者购票的冲击。
为此,抢票软件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通过更换IP、利用多账户等方
式来“乔装打扮”、“改头换面”,继续谋求抢票成功,从而事实上造成
了加速软件抢票和售票网站服务二者之间在网络空间的“对抗”。从广义
的角度来看,说抢票软件采用了类似黑客的“攻击”技术,也不为过。
接受第一财经1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有八成认为付费加速抢票服
务的存在并不合理。他们中有人表示,“买票应该是先来后到”,但结果
却被第三方“变个方法赚取大家的钱”;有受访学生表示这有“强迫消
费”的嫌疑;还有的说,如果大家都选择付费“加速”抢票服务,那结果
将是都“困在这个系统里”。
在“加速”抢票上有过不好体验的肖先生,对大学生口中“都困在系
统里”这个说法表示认同。“如果大家都相信这些所谓加钱就可以提高获
票率的说辞,都去花钱‘加速’,就等于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那跟都不
加钱有什么区别?”
“我并不认为这种技术是什么所谓的增值服务,但它的破坏性显而
易见。”在肖先生看来,“加速”抢票首先是破坏了公平原则,“就好比
平常大家都是规规矩矩排队买票,但突然有一个人插队加塞,而且这个人
还是收钱帮人插队,你说公平不公平?日常中我们至少都会说这是一种没
有素质的行为,对吧?”
灰色地带
2019年开始,12306平台推出了官方的“候补抢票”功能,但从未
授权任何第三方网站或者软件进行代理售票业务,没有任何优先购买渠
道,也没有和任何公司合作开发购票软件。但截至目前,有关部门尚未对
抢票软件行业有明确规定,让付费“加速”抢票这样的服务在法律上仍处
于灰色地带。
有人将网络平台的这种抢票行为称为“电子黄牛”。
闫怀志认为,个人充当黄牛抢票牟利,跟第三方平台抢票牟利,从技
术上来说并无实质性区别。“我国法律并未禁止收取一定的佣金来提供正
常的票务代购行为。但正常的票务代购与这种利用技术手段实行网络抢票
具有本质区别。当前,经过用户授权使用客户的真实信息,利用技术优势
来实现抢票,这种行为如何定性,在法律上属于模糊地带,在理论和实践
当中都很难界定。”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在接受
第一财经1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三方购票平台,通过设计专门的软件,来
快速实时地获取购票网站的余票、退票信息,从而帮助用户以更高的概率
买到紧缺车次的车票,这一服务如果没有涉及利用黑客等技术手段,侵入
或干扰购票网站正常的售票服务,这应该属于一种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
无可厚非。
但薛军同时表示,如果这种“加速”抢票软件的底层技术,在实际操
作中对12306网站的正常运行会产生影响,比如过于密集、频繁地在网站
上进行数据抓取,以至于造成12306的运营不畅,正常用户的访问难度加
大,这就需要引起注意。“这里需要有一个合理的限度。”他说,“不能
把自己的增值服务模式,建立在导致对他人网站正常运作的危害的基础之上。”
就软件服务的性质而言,薛军认为,第三方平台的付费“加速”抢票
服务,和先前的“黄牛”有一定差别。“‘黄牛’是将车票提前买下来,
囤积在自己手上,然后加价倒卖。”他对第一财经1表示,“付费加速抢
票服务是应需要购票的人的委托,根据后者指定的车次,通过一定的技术
手段,以更高的概率买到紧俏车次的车票。提供抢票服务的第三方平台,
本身不会事先囤积紧俏车次的车票,人为制造供需关系的紧张。所以二者
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
而在闫怀志看来,如果抢票代购费用超出了正常的佣金范围,则涉嫌
倒卖票源。“更有甚者,倘若是第三方代购网站利用大量的他人信息事先
囤积大量票源,等到有真正需要的客户请其代购时,先以退票方式释放虚
占的票源,然后利用技术优势,迅速将该票源‘抢回’给委托其代购的有
真正出行需求的付费消费者,这样就涉嫌囤票倒卖不法获利,自然为法律
所不允。”他说。
早在2013年,工信部和当时的铁道部就曾要求封杀软件商的“抢票
神器”,认为这是强行加塞行为。但多年过去,这种“抢票神器”在微信
平台、携程网、同程网、去哪儿网等大型平台上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