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文本解读之王崧舟(研究参考)
(2018-03-30 16:32:08)读——打开“文本细读”之门的金钥匙
王崧舟
一、细读课文。
细读课文要靠教师细腻敏感的心,与文中的字词句交朋友,慢慢品味,细细体会,浸润其中,反复地读。正如张田若先生所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多读,不仅能感悟到语言的表意,而且能意会到弦外之意,达到“书读白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这样才能与文本全方位亲密接触,消除间离与陌生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披文入情、潜心会文” 这是文本细读的基本路径,它强调尊重文本,走进文本。教师在反复地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大声朗读体悟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感、气势;可以是默读静思,切己体察,对比参照;也可以在反复吟诵中体悟文本的情感内涵,品位语言文字的精妙传神,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熏陶。
二、细读作者和背景资料。
文本细读要靠教师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捕捉,找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同时,教师还需走出文本,读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真正地走进作者,去理解作者的灵魂,这样就会获得更深地感动和感染。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生命生命》一文的作者杏林子,如果我们不走进她,不了解作者12岁就患上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的关节坏死,如何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与珍惜;如果我们不走进她,不知道她12岁患病到61岁去世,整整50年的时间里,她腿不能动、腰不能转、臂不能抬,保持着一种姿势坐在轮椅上,如何去理解在作者的眼中,生命是奋力求生的飞蛾、是不屈向上的瓜苗、是有节奏的心跳;如果我们不走进作者,不知道作者在50年的时间里,她写下了40多本著作,让她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和十大杰出女青年,又如何去感悟文章中的那句“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文章还需要我们细读的相关的背景资料。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七组围绕“勿忘国耻”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教师就需要结合相关的资料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细读《课标》和导读。
课标在每个学段都列出了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这些标准是语文课堂的训练点。所以,文本细读要围绕《课标》中的训练点进行。另外,人教版教材都是以单元组块的形式呈现的。每一组课文前有导读,在导读中就明确指出了本组课文的训练点。这也是教师在文本细读时必须要读的,有时还需要把课文与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课标中提到的阶段目标和导读中提到的训练点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教师在文本细读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课标》中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5、7条)。《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了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敏锐的抓住课文在表情达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优美语言,体悟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课标》中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4、7条)。本文的中心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句话是父亲给儿子不变的承诺和信念,是儿子对父亲的绝对信任,是父子之间的心灵约定,是父子情深的交融和精神的支撑。本文还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一句动作描写通过罗列时间来表现父亲挖的艰难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对儿子的爱;“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句外貌描写来体现父亲的艰辛与劳累,反复地读,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便在读者的心中定格。父亲说的一句“谁愿意帮助我”,类似的语句在文中也出现了三次,句式相似虽却能读出父亲恳求、急切、崩溃的不同心情。
3.善于抓住文本的拓展点(课标》中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第5、7、8条)。拓展资源要建立在熟读、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文本熟了,课文的拓展点也就显露出来了。例如:我们在熟读、细读本文之后,可以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了那么多时间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还可以搜集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读一读。
四、细读写法。
读写法是指教师在细读文本时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关注“写什么”,更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周明玉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她独具慧眼,关注文章中的句式特点,即文章是怎么写的。例如执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一句时,周老师便引领学生揣摩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是罗列了一连串的时间的进程呢?其实如此一连串的时间的进程是作者表达的匠心,那就是突出父亲的艰辛劳累。这样的课堂自然就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文本细读是“慢” 的艺术。我想,不管文本细读从何入手,教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必须从文本细读的过程中,真实地了解、发现、归纳文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这一路上我们要不断地摸索、积累、实践;我想,随着我们对每个文本真诚、细致、深入地解读,这一路上我们一定能欣赏到一道道美丽独特的风景,使自己的心灵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舒展自如,自在漫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