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于喜爱日本拉面的吃货们来说,店面遍布各大购物中心、美食街的味千拉面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经典的浮世绘装修、兼具传统和创新的拉面口味,让人感觉这里的拉面就是这两个字——正宗。这些都深受年轻顾客的青睐。然而,味千拉面在进入大陆市场之初,曾与日本本土老店一风堂展开过一场激烈的“拉面之战”。香港人开办的味千拉面是如何战胜日本博多拉面连锁老店一风堂的呢?听行走中国市场多年的日本实业家和中清在《日本的反省:只有中国才能拯救日本经济》一书中为你细细讲来。
在中国,肯德基是最成功的外国餐饮企业。2002年,当被问及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秘诀时,上海总部的陈耀东总监说道:“在中国这个大市场,发展连锁是有很大的潜力的。经常有人问我,自身的能力是不是比市场的需求更加重要?和日本相反,在中国,肯德基比麦当劳做得成功的原因就是有较好的经营组织,这应该是中国式的经营模式吧。我本人是从美国来到中国的,但我没有想到,外资如果想在饮食领域投资,就必须了解该领域以前都有哪些投资。没有研究以前在中国饮食企业的投资就不行。”
上海高级饭店小南国大酒店的总裁石磊先生也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打个比方,来到小南国的客人都着装讲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L,也会有M
和S这样的人,如果我们满足L
的需求,我们就会失去S这样的客人。反过来,如果满足S的话,L
这样的人就会不满意。所以,我们就以M
这样的客人为基准,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的客人。”中国市场大而且复杂,为了适应中国市场,就必须把中国市场的特征作为战略进行研究。
2003年,日本著名的博多拉面一风堂,与小南国合并进入上海,但是几年后便撤出了中国市场。当时味千拉面已经打入了香港和深圳市场,在上海也已经占有相当优势。一风堂就建在味千拉面的旁边,和味千拉面在上海展开了拉面之战。一时间,精神百倍地进入中国市场的两家日本美食,成为了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当时,一风堂和味千拉面纷纷在徐家汇建立了相邻的店铺,我曾多次到那里去过,分别观察他们的营业状况及不同之处。味千拉面需要排好长时间的队才能轮到,相反,一风堂的店内却是冷冷清清。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差距从何而来呢?味千拉面在中国市场如此受欢迎,这其中肯定有什么诀窍。
上海的味千拉面是中国香港人投资建成的,由香港潘慰女士经营。潘慰女士在2002年曾这样说过:“在进入中国市场以前,要好好考虑,要在中国市场推广什么。中国人从传统上来讲比较固执,吃习惯了的味道是很难改变的。不仅是味道,还有其他很多习惯也和日本不一样。当时,有很多日本拉面在香港开店,但是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就是酱油的味道。日本的酱油味道清淡,不合中国人的口味。在中国北方家家户户用的酱油,但在南方,人们却不吃那种酱油。汤的味道和面的文化,即便是在中国,北方和南方也是不一样的。”
潘慰女士是中国香港人,关于中国内地的情况自然比日本的企业要了解得透彻。即便如此,她在打入上海市场之前,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先是在香港积累经验,进一步又在深圳构建中国内地式的营业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才进入上海市场。为了能够迎合内地比较传统固执的消费者,在员工培训中,让香港人培训深圳人,又让深圳人培训上海店员。通过实际研究,逐步采取对策。无论是哪里的味千拉面,一进店就会发现,有一面墙画的是描绘相扑的浮世绘。
在一风堂进入上海市场之前,我曾写过一本书,叫《向中国推销日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就不能固守日本的做法和想法,不能向中国推销时尚文雅的形象,而是向拉面馆的浮世绘那样,应该推销令人感觉生厌的日本形象。”而一风堂的店面,完全是现代化优雅的设计。
我们并不了解一风堂从中国市场撤退的真正原因。经营味千拉面的潘慰女士在这场拉面之战中获胜,这与她研究如何让中国人接受拉面店铺、应采取何种战略以及对中国状况的了解有很大的关系吧。
我认为味千拉面和一风堂的区别在于,味千拉面不拘小节,更强调“日本应该如何适应中国”,而一风堂的做法是“让中国去适应日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方图书推荐榜-文艺综合类
1、《太平间里的恶魔》(国内首部由医生创作的“医学悬疑小说”。缘何成为媒体宠儿?如何一夜登上各大排行榜榜首?如何度成为百度热搜榜冠军?挑战你的理性极限!)
2、《疯狂的信用》(9·11的亲历者,美国次贷行业从业者,金融危机参与者、见证人和受害者的幕后冷眼日记)
3、《鸡零狗碎的青春》(屌丝写给屌丝们的青春纪念。搞怪老男孩的搞笑恋情,谎言艺术家的把妹神技,挑战你的忍笑功夫,感受不一样的颤栗青春)
4、《李雷和韩梅梅——梦想永不散场》(时间虽流走,青春不散场!友情还在、回忆还在、梦想还在,80后集体青春回忆——英语课本里的小暧昧!)
5、《盛世的疼痛》(谁敢说自己对一个历史人物百分之百了解?谁说我们几十年读下来的历史课本是百分之百正确?中国历史中产生的蝴蝶效应!)
————————————————————————
敬请关注“东方文化观察”其他博客、微博及微信公众平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