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昆声乐艺术传承人”、“新一代喜儿”王月

(2012-09-03 13:11:59)
标签:

音乐

王月

王昆

新一代喜儿

娱乐

王昆声乐艺术传承人”、“新一代喜儿”王月

人生大幸是拜王昆学艺

http://s8/middle/a41db50btc8c5923cdd87&690

  ■本报记者  余晋湘

  “恨似高山仇似海,路断星灭我等待,冤魂不散我人不死,雷暴雨翻天我又来……”

    盛夏七月,经久不衰的歌剧经典《白毛女》在国家大剧院再度唱响。剧中饰演喜儿一角的正是空政文工团的青年独唱演员王月。舞台上的王月用清丽透亮的歌声和极富感染力的舞台表演,恰如其分的刻画了“喜儿”的内心独白和情感起伏,最后一曲《恨似高山仇似海》,王月更是把字头用较强的力度喷、咬着唱出来,表达了内心对黄世仁仇深似海的恨;唱腔韵味儿美,行腔足,有爆发力,把喜儿的性格和内心活动都展现的淋漓尽致……难怪她会得到88岁高龄的著名歌唱家、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第一代喜儿”王昆老师的青睐,并被王昆老师钦点为自己的“声乐艺术传承人”,说起与王昆老师的结识,还有一段小插曲……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河北的一场演出中,王月被邀请做演唱嘉宾,她在后台为演出精心准备,一上台就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为大家献唱了戏曲大联唱《小铁梅》、《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等黄梅戏和京剧戏曲名段,殊不知,台下的嘉宾席里有著名歌唱家王昆老师,这段表演吸引了王昆老师的目光,王昆老师在王月身上找到了自己苦苦寻觅的与众不同的声音。演出结束后王老师主动找到王月,表示愿意收王月为徒。

   这是怎么样的一段渊源?在她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那就随本报记者一起走进王月与王昆老师的师生情缘之中,听王月讲述她对老艺术家王昆老师的感恩之情……

被王昆老师

捡回来的“喜儿”

    出生于安徽的王月,从小就常常被戏迷父亲领着演唱黄梅戏。耳濡目染,在加上有些天分,王月顺利进入安徽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后来,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后,又转而学习民族唱法。凭借此种经历,王月在唱歌时总能做到真声假声混合自如,戏曲民族唱腔融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王月,有着非常难得的淳朴高音,演绎歌剧收放自如,最擅长将戏曲演唱和声乐演唱方法相融合的表演。这一演唱特点,深受歌剧《白毛女》声乐指导王昆老师的喜爱,也让她幸运地成为此次喜儿的扮演者。

    在河北演出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王昆老师的赏识,让王月的演唱事业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舞台上专心表演的王月,根本就不知道老一代著名艺术家王昆老师就坐在台下听她唱歌,王月爆发力十足的嗓音和举手投足间显现的戏曲功底,让王昆老师眼前一亮,亲手把王月“捡”回来饰演了《白毛女》中的“喜儿”。这份“大礼”着实让王月惊喜了一番。

    众所周知,王昆老师是歌剧《白毛女》中“第一代喜儿”的扮演者,她把整个角色刻在了血液里,所以对这一角色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要求也格外细致。她在排演中不断地对王月说:“我需要的是原汁原味的喜儿,唱腔一定要朴实、纯真。”但是,作为专业学院走出来的王月来说,这一点好像有些困难,学院派唱腔所要求的境界就是要把歌曲唱好了,唱美了就行。大家都是按一个模式去学习和演唱,导致了千口一律的现象,学院派最大的问题就是“千人一嗓”,虽然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手,但是在演唱上却缺失个性,没有自己的风格,难以长久的“生存”。王月称:“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为了打好唱歌的基础”。有了好基础的王月,还是不断地虚心请教,认真的跟着王昆老师学习,在表演中,也时刻谨记王昆老师说的话:“用真声去演绎,并不是依靠华丽的演唱技巧”。

    在排演中,王月是最刻苦、最认真、最勤奋的,多年的军旅生活锻炼了王月,但是,刚进入《白毛女》团队的王月在排演中,就遇到很多困难,对于独唱演员王月来说,唱歌方面的问题好解决,最大的困难还是内心戏,如何走进喜儿的内心世界,去体味那个年代的苦涩。一开始总是火侯达不到效果,但王月是很执着的人,有吃苦的精神,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下来,对待事情要非常努力。在王昆老师和导演的指导下,王月就积极、主动的调动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情感与体验去慢慢品味,最终完全走进了喜儿的世界。

拜师王昆

学唱歌更学做人

    对于王月而言,进入《白毛女》团队是上天给她带来的一份大礼,因为这份大礼又让她收获了一份更为贵重的礼物,那就是拜王昆老师为师。“王老师教我不仅不要我一分钱,我还整天在王老师家‘蹭吃蹭喝’……我永远难忘王老师对我的帮助,永远感恩王老师!”。双眼饱含泪花,王月深情地表示,能拜王昆老师为师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事。

    2011113日,王月在钓鱼台俱乐部举办了拜师仪式,正式成为88岁高龄著名歌唱家、新中国“第一代喜儿”王昆老师的“声乐艺术传承人”。

    王月认真的态度打动着每一个人,作为青年歌唱家能去领悟老一代人的革命精神,并愿意去学习、去传承,是很值得大家肯定的,王昆老师也正是看上了王月的这一点。王月的认真让王昆老师非常喜欢,王月不仅在音乐上很有天赋,对于王昆老师所说的技巧要领,她都能领悟并且仔细揣摩,加上她坚持不懈的态度,总是让王昆老师很满意,去哪儿都愿意带上王月。

    作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独具慧眼的王昆老师挖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歌唱家。这次选择王月做自己的“声乐艺术传承人”,是希望将自己累积了70多年的发音方法、表演经验,以及那么多优秀的中国民歌、革命歌曲继承下去。

    王昆老师要求歌者在演唱风格上要保持乡土气息,不需要太多华丽的修饰,要接地气儿,不能一味的模仿。歌唱家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东西,要思考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而不能简单地照搬别人。王昆老师一直在教导自己的学生要坚持最纯正的民族唱法,一定要接地气儿,吐字一定要清晰,对待观众要真诚,要用真诚和灵魂歌唱。

     王昆老师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老一代人民艺术家的德艺双馨,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去学习、传承,学习王昆老师的艺术造诣更学习她的艺德。能够拜王昆老师为师,王月一直心怀感激,她认为这是她人生中最幸运的事。最让王月感动的是,跟着王昆老师学习却不用交一分钱,每一节课几乎都要上一两个小时,王昆老师帮着学生们一个字一个字的抠,王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的认真,她会在方方面面培养你,王昆老师的那种无私奉献精神,深深的打动着王月。能和这样一位愿意无私的把自己的知识完全传授给学生的老师一起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泪湿眼眶

讲述感恩之情

     王昆老师对王月的恩情难以言表,王老师一直在无私的奉献着。王月一直也谦虚受教、不张扬,一直在充实自己、积累丰富的经验。王月在不断的努力,不辜负王昆老师对她的期望。王昆老师的“声乐艺术传承人”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但是,王月不怕困难,用自己对音乐的执着坚持,努力践行着王昆老师对自己的期待。

     “艺术道路上,我最要感谢的人就是王老师”。王昆老师出席活动都会把王月带着,每次都会向大家隆重介绍王月,还会指着照片让大家看:这就是她。在一次活动中,王昆老师再次将王月介绍给大家,并邀请她上台演唱,给王月展示自我的机会。当时,王昆老师也站在台上,因为当时生病的原因,王老师的腿肿得和馒头一样,王月担心老师会坚持不住,就想站在王老师身边,如果王老师坚持不了,还能搀扶一下,但王昆老师不同意,一直伸手引导王月走向舞台前方,自己却一直站在舞台一边,为王月做和声部分的演唱。王月湿润了双眼:“我何德何能让王昆老师这么做”。在王月唱完后,王昆老师还独自为大家献上了一首歌,这是怎样的坚持,这是怎样的精神,为了艺术,为了自己的学生,无私的奉献着一切,王昆老师的无私让我们动容!

     一年前,众所瞩目的“王昆声乐艺术传承人”敬茶拜师仪式上,王月动情地说:“我与王昆老师非常有缘分。我是半路出家,是被王昆老师从河北的演出活动中‘捡’回来的,能扮演‘喜儿’、拜王昆老师为师是我的人生大幸。今后,我不仅要学习老师精湛的歌唱技巧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把老师敬业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艺德传承下去。将中国民族的艺术,通过歌声传递给更多的人。”

     王月走进歌剧领域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参演了歌剧《白毛女》,这也让她获益良多。王月有感而发:“对于我而言,参演《白毛女》这部歌剧就是我学习的一个过程。以前唱歌过于注重技巧,但是现在,我会尝试着把每一首歌都理解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用歌声演绎人物,用情感浇灌歌词。”

     就是这样一位被老艺术所认可的青年歌唱家王月,今后的发展不容小视,她不仅要带着王昆老师的革命精神一路走下去,还要替王昆老师继续传承她的艺术经典。

     王月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她不善于表达情感,但是她把情感都放在她做的事情里,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力争做好每一件事,用自己的成绩,来回报所有需要感谢的人。

 

 

侯德老师寄语:

   侯德(侯立德),著名大型演出策划人、导演,大型歌剧《白毛女》演出总监、演员统筹,《王昆国家大剧院师生演唱会》总制作

   我们平时和王月一起出去演出,她不但歌唱得好,还会主持,在舞台上表现的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演唱时,有伴奏带可以唱,没伴奏带时,她同样还可以放开清唱;无论什么演出,她都把握的得心应手,松弛有度;她为人比较低调,处事比较严谨,从来不去忽悠,从来不装;永远把真诚、笑容、美妙的歌声奉献给大家。这在年轻演员中是很难做到的。

    我必须坦率地讲,现在有些演员在自己有空档时去跟着王昆老师上课,如果上课时间和演出冲突了,一般就去演出了,但王月不是这样的,她和王老师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段,到时间就必须去学习。上课前王月都会提前复习功课,她知道这样的效果会快一些,也不用耽误王老师太多的时间。解决了的问题也会反复练习,直到自己运用自如行云流水,真的成为自己的东西。王月现在能比较准确的掌握王昆老师的艺术精华所在,在我们组织活动的时候,她就能现学现卖,刚学完的就能很好地展示给大家,这一点也很难得。

    自然松弛和融汇贯通是她演唱的最大特色,舞台表现力更是有张有弛,尤其是慰问演出,她发挥的会更好,和观众比较喜欢互动,现场的气氛马上就被她调动起来了。

    我想王月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一定会一如既往的多演多看多学习,她还会通过更多年的积累,一点点理解、掌握王昆老师这近80年的艺术精华,由皮毛渗透到精华,由血液渗透到骨髓,所以我觉得王月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中,要继承和发扬王昆老师德艺双馨的艺术品格和造诣,为老百姓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对话王月:

    记者:王昆老师把“声乐艺术传承人”这个衣钵传给了你,你却还这么低调的做着本职工作,为什么会这么低调?

    王月:我觉得自从跟王昆老师学习以后,她给我的教育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在演出中要接地气儿,还有一个就是一定要对观众真诚。另外做人一定要低调。你就是一个歌唱演员,你就应该好好唱歌。艺术传承人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或许有些人会选择炒作,但是我觉得比炒作更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地唱歌,你必须要有东西,要有作品,必须全心全意的为人民为老百姓唱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还在不断的积累探索中。

    记者:在《白毛女》中扮演喜儿,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 

    王月:《白毛女》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它的意义和地位无可撼动,感动影响了几代人,能够有幸去扮演喜儿让我受宠若惊,简直就和做梦一样。《白毛女》中的经典唱段太多了,《北风吹·扎红头绳》、《恨似高山仇似海》、《数九寒冬天下大雪》……如果想把它们唱好了,真的很难,想把它们的旋律唱下来简单,但每句唱词背后的角色心理、饱含的感情、承载的重量太大了,想要在剧中淋漓尽致的呈现太不容易了。我和王昆老师学了一年多,直到现在有些地方还是不太满意。王老师特别仔细,一个字一个字的给我抠出来,一个字一个字的教我唱。王老师对于《白毛女》那种刻到血液里的演绎,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震撼和敬佩,我会一直努力严格要求自己,特别希望能够达到老师的要求。

    记者:王昆老师在你身上找到了她想要的与众不同的声音,你怎么看?

    王月:可能是因为我以前的戏曲功底,让我积累了一些经验,我的演唱比较有民族特色吧!早年,演唱民歌在声音表现和唱法上,其实我也曾困惑过,想着要不顺大溜?反正大家都这么唱,也没什么不对的,也习惯了这种学院派的唱法。但是自从我认识了王昆老师,老师对于艺术的执着和不断强调演唱一定要求接地气儿,让我觉得以前的自己有太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了,我也很庆幸自己能够被老师认可,通过和老师的学习真正做到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扬,“声乐艺术传承人”的担子很重,我一定不会辜负王老师的期望,努力做到最好!我也衷心地祝愿我最最亲爱的王昆老师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