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贤之地,入圣之门——潜川书院

分类: 史海钩沉 |
育贤之地,入圣之门——潜川书院
潜川书院,庐江县明、清两朝六大书院之一。
清光绪《庐江县志》(卷之四·学校书院)载:“潜川书院,乾隆三十一年,知县李天植、绅士吴崇诰、王昌僖集赀,即察院旧基,并买民地创建。”
李天植(1718—1796),江西吉安金江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乾隆十七年(1752)任庐江知县。上任之初正值灾荒,李天植带头捐俸禄救济,并劝导缙绅捐钱捐粮赈济灾民,救活者无数。次年春,又有瘟疫流行,李天植又带头捐资遍施药物,民赖以安。李知县主政庐江十余载,政绩显著。其中最为称道的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创建潜川书院。
据史志资料记载,庐江县于明朝有毛公书院、崇文书院、水濂书院、杨林书院四所,但废于何时,无考。至清乾隆年间,县境内仅存学宫一座。是年,知县李天植诚邀庐城开明绅士吴崇诰、王昌僖等人,于明伦堂共谋重建书院之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知县李天植率先“捐廉置中吳橋田七十亩,每年額租七十石”,“吴崇誥、王昌僖、陈大起,捐王者人桥田三十七亩五分,每年額租一十七石五斗。”受李知县和吴、王、陈诸邑绅的表率感召,县境四乡的卢德、张珽、计世本、汪和九、夏朝珍、赵玉林等48位乡贤名士纷纷慷慨解囊。随即择城区钟楼桥西、原试院考场旧址并扩征附近民地,鸠工庞才,“栉星沐露,芟荆剪榛。郢匠陶夫,各就其列。”经年,书院落成。前后四进,计照墙一座,大门五间,二门楼一座,厅事五间,厅后左右厢房十二间;讲堂五间,讲堂后左右厢屋四间,后堂五间,其建筑颇具规模。
参阅史志所载书院旧名,李知县务本求实,以古邑别称“潜川”为名,曰“潜川书院”。纳时贤英才,授以经书,旁及史书、诗文,学习制艺、策论、律赋、试帖,以应科举。
然风云变幻,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侵占庐江城,潜川书院不幸毁于兵燹,仅存大门五间,二门楼一座。同治年,邑绅马家彦等督工重修。光绪十年(1884),知县钱荣率邑绅筹款,重修照壁一座,复建左右厢房、讲堂及后进大楼。潜川书院逐渐恢复昔日生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川人张琴主宰庐江。
张琴(1857—1901),字鹤俦,又名志明,四川江油新安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进士。次年(1895)散馆,选庐江知县。为政宽和,以文教士。以城内隙地植湖桑,建桑园,教民蚕织;又于河边植柳护堤,人称张公柳。
为振兴庐江文教,张知县“于潜川书院贮书籍,招生徒,延桐城马通伯先生为主讲,又延县内翘楚金慎六等人助讲。”
光绪二十二年(1896),潜川书院建院130周年,曾被誉为四川“江油文魁”的张琴知县,即兴泼墨挥毫,为书院题写楹联:“潜移默化,川媚山辉。”嵌“潜川”而无痕,令人拍案!
叹世事沧桑,因在任期内审理李(鸿章)氏祖坟墓盗案,为无辜冤民开释而得罪权贵。又因张琴当年进京会考,深得主考官、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翁同龢的赏识,张在州县为吏,师生过从甚密。时值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翁同龢力主抗战,支持光绪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翁同龢被革职。次年(1899),深受庐江人民爱戴的好知县张琴,以同案而被罢黜返乡。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宣布科举改制: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广设新式学堂,建立新学制,重视留学教育。诏令全国书院改为中学堂。至此,书院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是年,潜川书院改为潜川学堂。(1927年改为庐江中学校;1942年,将书院房屋改作国民党庐江县党部住房。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改建为庐江电影院及供销商场,现已改造为中心城文化广场。潜川书院遗址遗迹无存。)
潜川书院,历时135年。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育贤之地,入圣之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对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庐江县历史上自南唐伍乔(今庐城镇马厂村人)金陵殿试中进士第一(状元)至晚清历时千余年,全县共有44名进士、198名举人,713名贡生。其44名进士中,出自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即潜川书院存续的135年期内,就占19位之多。诸如: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进士、候户部主事鲍崇兰,道光九年(1829)己丑科进士、浙江瑞安县知县、湖南长沙县知县刘礼章,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科进士、署云南河阳县知县、新兴州知州、云南乡试同考官吴守仁,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著名淮军将领、福建巡抚吴赞诚等,均肄业于潜川书院,学而优,走出庐江,走向全国。
潜川书院,庐江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且真正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地方书院,铸就邑内百余年间英才辈出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