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庐江岁时节令习俗剪影

(2016-02-12 21:19:05)
分类: 物产风情

 

庐江岁时节令习俗剪影

 

岁时节令习俗是由岁时习俗和节令习俗两部分组成。岁时习俗是人类约定俗成在固定的时日举行某种活动或仪式的行为事象,具有深厚的人文色彩;节令习俗,即节气时令,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随着季节和时序变化而形成的行为事象,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并相互渗透、转化和融合。


庐江县地处皖中,相关传统佳节的主题习俗,诸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江淮之间城乡各地基本相同。但在一些具体民俗事象中,县境内东、南、西、北四乡,尚有些许差异。本文就县境内几个主要传统节日习俗(即岁时习俗)简要记述,以飨读者。

一、春 节

春节,源于虞舜时期。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其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元日”、“献岁”、“元辰”、“元旦”等。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开始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区别阳历和农历两个新年,便将公历11日定名为 “元旦” (俗称“阳历年” ),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民间俗称“过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通过法律程序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举国同庆。

关于年的来历,多有传说,但主流说为:“年”是一位神仙。远古时有一叫“夕”的怪兽,常在寒冬岁末(即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生灵。神仙“年”得知,便来到人世间协助人们齐心除害,采用穿红衣、烧篝火、放爆竹等三大举措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 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把第二日(即正月初一)称为“过年”。

法定意义上的春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而民间“过年”,每当进入“腊月”,吃了“腊八粥”,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根据各自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程度的提前准备好过年的食品,诸如腌制咸鱼腊肉、灌香肠、磨淀粉、扯挂面、做豆腐、蒸“腊水粑粑”等,称之为“备年货”。节前20天左右,家家户户就正式开始“打年货”:购买鸡鸭鱼肉(条件好的家庭自己“杀年猪” )、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等。城乡所有商场、集市,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人流如织;大街小巷,到处悬挂有大红灯笼,遍布叫卖春联、年画的小摊。举目所及,红彤彤一片喜庆,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祭 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庐江境内,庐城地区及北乡,又称之为“过小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在庐江南乡罗河地区二十三“祭灶”,二十四“过小年”,西乡柯坦叶氏二十八“过小年”。“过小年”的主要习俗是“接祖”,提前接老祖宗回家“过年”。

腊月二十三“祭灶”,又称“送灶”,主要习俗就是祭祀“灶君”。旧时,凡是砌锅台,在竖砌烟囱时都得设计一个小小的“灶公庙”,专供“灶王爷”神位。据传,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是派往人间“进驻” 各家各户察访善恶的使者。到了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要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中的善恶言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决定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里应该得到奖与惩、福与祸的命运交于灶王爷。因此,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灶” 仪式,为灶王爷送行,对一家人来说,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灶壁神龛内,用红纸书写“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之神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奏善本,下界保平安”的对联,龛上则贴“祭如在”或“如在其上”小横幅。一家人先到灶房,灶面上收拾得干干净净,依序摆放祭品:七个用米粉特作的“送灶粑粑”,一碟米糖、一碟切断的干草、一匹纸马。这些祭品分别为:米糖是专门给灶王爷上天准备的干粮,纸马是灶王爷的坐骑,干草是给坐骑准备的草料,“送灶粑粑” 就是托灶王爷带上天的礼品了。然后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焚烧金箔、元宝,放鞭炮,全家人轮流跪拜,恭恭敬敬地送“灶王爷”上天。与此同时,一家之主还要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请他在向玉皇大帝奏报本家庭一年来的善恶言行时,多多美言,以求得到赏赐或宽恕,并保佑来年四季平安。

腊月二十三“送灶”,灶王爷何时再重返人间?县境内南北各地不一,有的是除夕夜“接祖”的同时“接灶”,有的是正月初四举行“接灶”仪式,接灶王爷回家。

扫 尘   又称掸尘,是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庐江民间多在腊月二十四“扫尘”,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家家户户,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均须以扫帚清除干净。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二十六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全家男女老少洗澡换衣,除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来年的新春。

除 夕   农历腊月(十二月)最后一天(二十九或三十日)叫岁除,当天晚上叫除夕故民间又称“大年三十晚上”。

除夕当日,是“年俗”最为隆重,且集中、繁杂的一天。市镇上,各行各业的所有店铺,最迟在上午10时左右贴上“门对子”(春联),关门休市。有的商家如负有债务,大清早的就贴上“门对子”关门走人。因为行规旧俗:“穷光蛋也要过三天年”,只要人家贴上门对子“过年”了,债主一般是不会敲门讨债的。家庭住户一般的在午饭后,开始由室内到室外,张贴年画、大红斗方,最后贴大门“门对子”。在庐城和庐北等地,贴大门(正门)春联之前,还要“洗门槛”,即用日常准备好的干马齿苋用热水浸泡,然后用浸泡的马齿苋擦洗门槛,驱逐邪气,祈求门神。洗完门槛后,才正式贴上“门对子”  、“门庆” (古称桃符)、“门神”等。在北乡圩区,年三十这天,把红绿色福利纸裁剪成白干大小,凡灶前、橱柜、柱子、以及农具,就连门外的猪圈、树木等都得贴上福禄利纸。贴福禄利纸是有讲究的,一般连贴三块,两块红色的,一块绿色的,绿色贴在中间,红色贴在上下或左右,意味福禄相聚,红红火火。

对遇有丧事未愈三年的家庭,春节时不兴贴春联。如果要贴,可以按丧事发生的年限,依序用蓝、绿、黄三色纸写成门对子,联词通用为“守孝难还礼,思亲免贺年。”这样,大年初一,人们看到这样的对联,便主动回避,不再进屋行拜年礼了。

“接祖”,亦称“祭祖”,即接已故先人回家过年。是除夕最为庄重的时刻。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堂屋”正厅,没有祖先牌位的,也要贴上一幅“中堂画”,画前设置香案(供桌)。

“接祖”的时间一般多在“大年三十”日落酉时左右(即下午57时),在家庭的正厅,按家宴摆上酒席(有区别与祭神用三牲祭品),在大门楼外挂上标有姓氏堂号的灯笼,由男性长辈按先人字辈长幼一边呼唤:“请某某爷爷(奶奶)回来过年啦!” 一边做背人状,进出往返,直至所有祖先都请回家。此时,合家老少都面向大门外,分跪在门内两则,以示迎接。祖先吃饭时,全家老小肃穆安静,并禁止小孩动祖人坐的条凳。唯有年迈的祖母或母亲口中时而念叨,不外乎:祖先的辛劳美德,家里添丁进口、小辈升学等喜讯,请祖先保佑后辈无病无灾、读书聪明等等。有些人祈祷中捎带牢骚:“再不保佑媳妇添个孙子,明年不接你回来过年了” 等等,与老祖宗的这种对话,亲切、亲近,完全是家庭氛围。大约几分钟后,长者宣布:祖先吃完了。并将酒洒在香案前,然后才能将桌上的饭菜撤掉,重新安排年夜饭。

旧时,年三十“接祖”回家“过年”,要到正月十六才能“送祖”。从大年初一开始,每日早晚进香、供奉新茶。还有的家庭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

尽管这一切是虚拟的、象征的,但却能唤起人们对亲人的追忆。这种温馨的伦理情感,感染着现场耳闻目睹的子孙,启示后人,“怀念故人,不忘先祖”。在“怀旧”的同时,激发人们的“乡愁”,“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合家团圆。正是这种年复一年的祭祀团聚,强固了家族的内聚意识,保证了家族的绵延。而家族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它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中国文明的悠久传承与中国家族社会绵延有着一定的内在关系。

祭祀活动结束后,便合家团聚在一起吃年饭。庐江境内,吃年饭有南北之分,北部乡镇中午吃年饭(如白山地区,午“吃年饭”,下午到祖坟山上祭祖,俗称 “挂坟” ,其它乡镇多为晚上吃年饭,故又称“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年(夜)饭的餐桌上,不论菜肴多与少,有两道菜不可缺。一是圆子(糯米圆、肉圆子),一是鱼。圆子象征团团圆圆;“鱼”和“余”谐音,寓意“吉庆有余”。餐桌上的鱼一般是两碗,一碗必须是条完整鲢鱼或鲤鱼,称之为“碗鱼”,不能吃,而每餐又必上桌子,直到正月十五方可食用,以表“年年有余”。三十晚上煮“年饭”不比日常煮饭,一要份量多,是平时的好几倍,剩饭用淘米箩盛起来(俗称“隔年陈” )。按旧俗,新年前三天“不下生”(即不煮生米),每天都吃“隔年陈”;二要煮的硬,年饭一定要比平时的饭硬,寓意一年“硬”似一年,一年更比一年好。

除夕夜,给“压岁钱”是重要“年俗”之一。“压岁钱”古称“压祟钱” 是过年风俗中特色的祈福形式。在庐江北乡,吃罢年夜饭,大人们总要拿出草纸,给年幼的孩子们擦擦嘴,一边擦一边说:“小伢子屁股嘴,大过年的不能糟讲、瞎讲,要擦一擦。”接着就每人发一个装有“压岁钱”的红纸包,送给孩子祝福,并对孩子说:“过年你就添一岁了,又长大了,要懂事。”在庐江南乡,吃完年夜饭后,长辈端坐正厅桌旁,小字辈依序列队跪拜,一边高呼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年啦”!继而伸手要“压岁钱”。有的则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有些地方,在大年初一清晨给老祖宗牌位敬香奉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祈福、关爱,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除夕夜“守岁”,俗名熬年。即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或谈天说地、或打牌游戏,直至夜半子时(零点),新的一年到来方休息。有的青年人推牌九,掷骰子,则一夜通宵。除夕夜要点长明灯。庐江南乡,家里都提前准备上等木炭,烧好放进火盆里,上面压放些许草灰。长明灯、红彤彤的炭火盘,一夜到天亮。唯如此,才能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迎来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在巢湖南岸、庐江北乡,吃过年夜饭后,就用写有 “封门大吉”和“开门大发” 两张红色纸条,交叉斜贴在门上。此时家庭任何人都不能外出,外面任何人叫门也不能开。直到第二天(大年初一)早上放“开门炮”时,才能揭去。

开门炮   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 迎接新年。各家各户开大门有早有迟,但对于每个家庭,要等一家人全部起床,洗漱、穿戴好,才由家主开门到门口放“开门炮”。 开门之前,要面对大门双手作揖,口念 “开门大吉”、“开门大发财” 等吉词,然后才打开大门。这时一般是先放两个“二踢脚”,即双响爆竹,又叫“天地响”,然后再放大鞭炮。燃放的“开门炮”不能断、不能停响,否则视为不吉利,新的一年会诸事不顺。因此细心的家主,年前就会把爆竹晾晒得很干,并妥善置放在不易受潮湿的地方,以防不测。

自上世纪80年代始,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春节晚会,守岁的人们伴随着新年的钟声,便开始提前放开门炮。此时,城乡一片爆竹声,大家争相用鞭炮声迎接新春,祝新年吉祥,万事如意。

拜年  正月初一(即春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相互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谓之拜年 传统的“拜年” 正确时间是除夕夜零点以后,早于零点谓之“拜早年”。拜年活动首先在家庭内部,晚辈给长辈拜年,下跪磕头,祝长辈健康长寿;平辈之间相互作揖、相互祝福。接着是左邻右舍、邻里乡亲,相互登门拜年,互道“恭喜发财”、“身体健康” 等吉祥的话语。这时,各家都备有五香茶叶蛋(正月称之为“元宝” ),以及香烟、糖果、瓜子等。登门拜年的人一般的只是拿点瓜籽糖果,关系密切亲近的,每人要吃(拿)一个五香蛋,叫吃(拿)“元宝”,象征着新年发财。

从初二始,依次到岳父(母)、舅舅、姑姑、姨姨家拜年,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祖宗牌位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继之,平辈表亲携带礼品相互回拜。有关拜年的礼品,不论长辈、晚辈,不能全部收下,都要有选择性的回赠部分物品,俗称“回蓝子”。

在农村,拜年如果迟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拜晚年”了。这个时候新年的喜庆气息已经淡去,但有特殊情况,为了避免遗憾,“拜晚年”也未尝不可。故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拜年”这一美好习俗在沿革、传承中创新: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鲜花快递拜年,网上视频拜年等,已成为中华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七日   即正月初七,俗称上七日,又称“人生日”、“人胜日”。传说中,远古时期地球上并没有生物,最初由女娲创世,从正月初一始,她在七天内每天造出一种动物,前六天依次诞生了鸡、犬、豕(猪)、羊、牛、马,直到第七天才出现了人。故正月初七为人的生日。古代人生日有戴“人胜” 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人们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在屏风上、帐上,戴在头上,还相互馈赠。故又称此日为“人胜日

庐江城乡现对人生日 的风俗越来越陌生,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一些习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诸如人生日早晨,家家户户放鞭炮,以示庆贺。每家此日都要吃春卷,晚上点长明灯

在民间,还有在正月初七称人的习俗,就是将人坐在箩筐里称体重。日常生活中人是不能随意称体重的,只有人生日 这天可以称。不分男女老少,在这天过称,就会一年平安无恙。在“上七日”这一天,家庭妇女不能动剪刀,因为这一天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动剪刀会触犯老鼠,以后就要报复,咬坏你的衣物。如果“上七日”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古称“上元”,为“上元节”。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元宵赏月、观灯,后来节日名称也就演化为元宵节“灯节”。

上元节”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源于春秋末楚昭王,一说是始于汉武帝。从《岁时广记》、《大明一统志》等史料的记载看,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朝。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文人墨客便将上元节的晚上所吃的圆子美其名“元宵”。象征家庭象十五的月亮一样,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正月十五观灯,据史料记载始于汉朝,原本是弘扬佛法,于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流传到民间,且随历史的发展而扩展。就“放灯”(灯展)时间长短而言,汉朝一天,唐朝为三天,宋朝五天,明朝则长达十天。至清朝,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但是缩短为三天。

在庐江境内,民间有“正月十五大似年”之说。无论城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门两旁悬挂大红灯笼。清晨,如同正月初一,点烛焚香,燃放鞭炮。早餐吃汤圆(元宵),午餐饮酒,菜肴丰盛。入夜,各地举行灯会(俗称“玩灯” ),观灯者,男女老少,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通宵达旦。

庐江灯会多为民间自发组织,在本地(乡村范围内)巡回演出。境内罗河镇、柯坦镇等地的狮子灯,黄屯、冶父山、郭河等地的龙灯,盛桥的虾子灯、车上轿、花挑子灯等等,各有特色,深受地方群众欢迎。也有些地方灯会由民间艺人组成,借机获取微利。灯会开始前几天,灯会组织者请地方上享有一定威望的长者或名人,到各家各户送“灯贴子”,只要收到“灯贴子”,不论其灯会的水平、质量如何,都要准备薄礼(一般有现金、香烟、糖果糕点、鞭炮、蜡烛、红绿彩布等)“接灯”,传统习俗:“不看玩灯者,只看送贴人” 。

元宵节一过,整个“年”才算过完了。故民间有“正月初四五,吃得肚皮鼓;过了正月十五,日子又是一样苦”之民谚。   

三、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又叫三月节、踏青节、祭祖节、扫墓节等等。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何时成为传统节日?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后又因与我国古时一个非常著名的“寒食节”有着重要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内乱,流亡出走。一次在途中饿晕了,大臣介子推“割股奉君”。19年后,重耳(晋文公)取得胜利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册封加赏,唯独忘了介子推。经众人提醒才想起,但晋文公重赏册封时,介已经携母亲隐居深山。后晋文公数请不出,便令举火烧山,试图逼其下山。孰料介子推宁死不屈,烧死山中。晋文公痛愧有加,便下令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示追悼。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相距很近,又因为寒食节的习俗低沉哀怨,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逐渐把寒食的习俗融合到清明这天。如是,清明便由一个单纯的气候节令上升为重要的民众节日,成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既是气候节令又是传统节日的节气。清明祭祖、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之一。旧时,宗族文化兴盛,清明之日,除个人祭祀外,还要到祠堂举行盛大的宗族祭祀活动。故有“清明大似年”之说。

庐江境内,清明节到先人墓葬地祭祀、扫墓,俗称“做清明”。一般在坟墓前摆上鸡、鱼、肉“三牲”祭礼,酹酒烧纸叩拜,并要在坟冢上插一挂用彩纸剪成的“幡子” (又称“清明吊子”、“幖子” 等)。据传,已故亲人在清明节期间,都要凭这个“幡子”去游耍扬州,如果没有这个“幡子”,阴曹地府则不准通行的。

 “做清明”的时间,原则上是“前三天,后一七”,就是提前三天或推迟七天都是可以。在“做清明”具体时间上,庐江境内南北乡有差异:在南乡(如砖桥、罗河、乐桥等地)“做清明”必须是在上午“午时”之前,而庐城县城及以北地区,上下午随时都可以,且无需任何祭品,仅在坟墓上插一挂“幡子”,标志着此坟墓有后人来祭祀而已。

庐江城乡,还有清明节插杨柳枝的习俗。相传杨柳可驱鬼拒毒虫,故称柳树为“鬼怖木”,所以观世音菩萨以柳枝沾圣水济渡众生。旧时,“清明” 又称为“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和毒虫的侵扰袭害,纷纷在家门口插上柳枝以避邪。清明节这天,无论男女老少,都要折些嫩柳枝条,编成柳圈或帽子戴在头上,同时在家门口插上柳枝。“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等,是庐江境内流传甚广的民谚。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被国务院列为祭祀革命英烈的纪念日。每年这一天,机关团体和学校都要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纪念碑(塔)和无名烈士墓前敬献花篮或花圈,缅怀革命烈士,讲革命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国务院正式确定清明节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于是,有的家庭结合上坟扫墓,全家人到野外踏青郊游,谓之“踏青”。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民间节日。

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插柳、踏青等习俗之外,还有放风筝和荡秋千等游乐习俗,自古以来,倍受人们喜爱。

四、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五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等。“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按照中国古代历法,“寅”月是“干支历 中的第一个月份,“午”月是五月,因此“端五” 也就演变成了“端午”。

“端午”何为节日,其由来说法甚多。一说起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兰浴,一说起源于纪念著名爱国诗人屈原,一说起源于纪念东汉大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此外,还有源于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楚大夫屈原的爱国情操及其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等不朽的诗篇,独具风格,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主流地位。

端午节的习俗众多,各地不尽相同。但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插菖蒲艾蒿等三大主要习俗,在汉民族却基本相似。

划龙舟   端午节划龙舟与纪念屈原直接有关。据《史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强烈反对,遭馋流放。后楚国被秦军侵略,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在绝望和悲愤之中,抱石投汨罗江而去。闻知屈原投江,楚国百姓异常震惊,纷纷涌到汨罗江边,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但追至洞庭湖时仍不见踪迹。此后,楚人便于每年屈原忌日(五月五日)这一天,在汩罗江划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来回游弋,以为纪念。

时至今日,划龙舟已流传世界各地且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一项体育赛事和庆典活动。

在庐江县境内,划龙舟(俗称“划龙船” ),各地在时间和其举办活动的宗旨上有所不同。在县境南、北两乡,如罗河、白山等乡镇,每年仍然在“端午节” 这天举行,而庐城地区以及东乡(如杨柳圩),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划龙船”,此乃为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庆典活动,已与“纪念屈原”之说相远矣。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亦源之于纪念屈原。相传当年楚人划船追赶拯救没有找到屈原踪迹,便以“竹简贮米祭之”。后来人们怕竹简贮生米屈原吃不方便,就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随舟抛入江中。东汉以前称之为简粽,至魏晋才出现了类似粽子的角黍。《风土记》载:“仲夏午日,……又以菰叶裹粽黍米煮之,状似尖角,故名角黍。” 到唐宋时期,粽子便逐渐演变成端午节的应节食品。流传至今,不仅民间包粽子,各地都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厂家。

庐江城乡,早餐除吃粽子外,还有绿豆糕,新鲜的咸鸭蛋,主食是当年新收割的麦面粉所做的面条(庐江南乡称“面汤” )等十分丰盛。故民间有“早端阳,晚中秋”之谚语。

插菖蒲、艾蒿    关于端午节每家每户都在门上插菖蒲、艾蒿,在室内薰苍术、白芷,做香袋栓五色丝线挂于儿童脖子上,中午喝雄黄酒等习俗,则与纪念屈原无关,乃源于“端午”恶月恶日说了。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田文(孟尝君),生于五月初五午时,其父田婴(靖郭君)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这个孩子要害父。其母不忍弃子,不日,父“暴亡”。东汉《风俗通义》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说。于是民间便在五月初五(即端午节)这一天,在门上插菖蒲、艾蒿,因蒲叶似剑,称为蒲剑,可避邪;儿童配香囊、栓五色丝线,面涂雄黄酒,也有蘸着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画个“王”字,借以驱毒。除此而外,在室内烧苍术,以除臭虫、虱子、跳蚤“三虫”,及壁虎、蝎、蛇、蜈蚣、蜘蛛“五毒”。与此同时,中午午时,孩子们不得出门,要在家“躲午”,以避毒邪。

在庐城地区,端午节最信奉道士画的“端午符”。所谓“端午符”,即将一张黄表纸对折,再分别在黄纸两旁从正面向反面折叠后,拉到中线对合起来,然后按竖行写上“驱邪扶正罡”五个草书字,接着把两侧的折叠纸拉开,正好把这五个字对半分开,中间再画上道家图案。据道家之术,这五个字暗含 “罡星昭吉庆,正气辟妖邪”之意。旧时,不论是豪门富户还是贫穷人家,对于道士送上门的“端午符”是一定要买下并张贴到正屋的上方,以禳灾避邪。

庐江境内,出嫁女儿回娘家过端午节,外婆(庐城地处俗称“家奶” )或舅舅、舅妈一定要给外孙(甥)购置绣有“五毒” 图案的红兜肚(或一套新衣裤);在庐江西北乡金牛、石头等地,到了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并要为女婿家人送馓子,女儿要为母亲做一件大白褂子。亲友之间相互“看节”,粽子、绿豆糕必不可少,有少年儿童的还要以彩色兜包布、香袋等相赠,寓意驱除五毒,祝福平安,健康成长。

2008年,国务院正式确定端午节为法定节日,假期一天。2009年,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被赋予时代特色,节日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五、中秋节

根据历法,农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月。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之谓“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

关于中秋成为传统佳节,据传起源于远古时期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 的礼制。《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逐渐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唐朝,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至明清时,已与春节、端午节齐名,成为民间最为隆重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各地在形式上也各不相同。但是,中秋夜祭月、拜月、赏月三大主流习俗基本大同小异。

看节   在庐江城乡,中秋节前“看节”,是除春节“拜年”习俗外,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俗。出嫁女儿回家“看节”,亲戚朋友相互“看节”。其“看节”礼品视其经济条件而定,但月饼必不可少。如果父母健在,已经单立门户的儿孙辈不仅要“看节”,晚上必须回家和父母在一起,合家团聚,欢度佳节。但是,对已经出嫁的女儿,则不同其他节日,中秋节不留女儿在娘家过夜。中午盛情款待,最诱人的时令美食是板栗子烧鸡(鸭),喝桂花酒。饭后,无论多晚,定让其回到自己家中,夫妻团圆。

关于为什么中秋节要互赠月饼、吃月饼,民间传说纷纭,诸如唐高祖征讨匈奴得胜,吐鲁番人献饼祝捷高祖李渊赋诗 “应将胡饼邀蟾蜍”,时值“仲秋月”,随即名此饼为“月饼”;另有一说乃朱元璋起义“米饼传情报”夺取江山,中秋夜,将米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谓之吃月饼,相沿成俗。但史籍中都没有确切的记载,仅为传说而已。然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亮来寄托深情。到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明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祝福美好。故在民间,中秋节又有“团圆节”之称。

赏月    晚餐后,要举行祭月、拜月、赏月仪式。最简单的是“徒手”仰望天空,焚香放鞭炮,双手合掌朝月亮倾身作揖而拜。富裕人家,要在露天的院子里专置香案,供上月饼,以及当年新上市的菱角、石榴、板栗、莲子、花生等应时食品。月上中天,由家庭的女主人焚香、燃鞭炮,带领家中女性叩首祭拜。

八月十五拜月习俗,据传源于“嫦娥奔月” 的神话故事:上古时代十日齐出,祸害苍生。唐尧时的射师羿,助帝射九日,只留一日,给大地带来复苏的生机,人们尊称他为大羿羿妻嫦娥,美丽善良。因误食昆仑山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于八月十五这天成仙,抱一玉兔飘然飞进月宫。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夜拜月的习俗在民间传开。

依旧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时,男人需回避。这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月为阴、日为阳)之说有关。而拜月也就成为妇女祈求婚嫁子嗣的独有方式。时长日久,此俗渐破,男女均可焚香拜月,各求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拜月仪式结束,一家人围桌而坐,边品尝月饼、水果,边观天赏月。中秋月饼有具体的吃法,因古时月饼大如圆盘,切月饼要按人口数均匀切成若干份,每人都享受到月饼的一块,象征家庭成员是团圆的一部分。如家中有人外出,一定要留下一份,象征他也参加了家庭团聚。此时,健谈的老人们会年复一年地向子女们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把人们带向那美丽的月宫,使之沉浸于神秘而又迷幻的仙境之中……

摸秋  在庐江乡村,中秋夜还有“摸秋”的习俗。旧时“摸秋”主要是一些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中秋之夜乘着月光,在小姑子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别人家的田中去偷摘瓜豆。因民间相传,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为谐音,摸到扁豆则生女孩,因为扁豆也称娥眉豆。而这一夜,瓜豆之主非但不责怪偷摘者,反而以此为乐。而如今,“摸秋”者多为调皮的小孩,结伴于深夜趁月色潜入他人菜园地,偷瓜摘豆。“八月中秋摸秋不算偷”,此夜,家长放纵孩子到别人家田园中“摸秋”,如果是“摸”得葱,则认为小孩长大后能聪明,如果是“摸”得瓜,则认为以后小孩吃喝不愁。而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从不叫骂。即使被园主发现逮个“现行”,也只是哄笑驱散而已。有的园主发现了有人“摸秋”,反而自行回避,任其採摘。

2008年,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当天,子女们纷纷回家和父母团聚,共度佳节。实在是路途遥远,一天假期难以赶回家的,也会在月上中天之际,通过电话、手机、电脑视频等,遥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六、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易经》:“以阳爻为九”,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又名“重九”。

据史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一位侍女贾氏,后嫁与贫民为妻。便把宫中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九月九日真正成为初具规模的节日是在三国时期。到唐朝,九月九日正式被朝廷钦封为“重阳节”,并把登高作为节日内容之一。这一天,上至宫廷,下到民间,人们出游登高远眺、采插茱萸、饮菊花美酒,官民同乐。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风土记》载:“以重阳相会,登山饮酒,谓登高会。” 故后人又称“重阳节”为“登高节”。

重阳节是一个格调比较高雅的节日。在庐江城乡,过重阳节者多为家庭条件较好、且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中老年人,他们三五成群,有山爬山,有塔登塔,赏景之余,尽抒人世沧桑、年将老矣之感叹。旧时,一些师塾老先生总是在重阳节这天带学生登高秋游,还给学生分吃方片糕,取“糕”与“高”谐音,寓意自己的学生们将来能步步高升、飞黄腾达。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1989年,通过法律程序,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我国的老人节。每年此日,各机关、团体、街道,都要组织已经离退休的干部职工开展各种活动,或登山健体,或秋游赏景。在民间,晚辈们也会陪伴年老长者外出,或为老人们准备一份礼品,祝福健康长寿。

    在农村,则以此日为岁序变化的开始,故民谚有“过了重阳无时节,不是风雨就是雪”之说。

 

(此文曾分节发表于《巢湖日报》、《皖江晚报》、《今日庐江》,以及合肥庐江经济文化促进会《会刊》等。其中“春节”“元宵节”,光明网“文化专题”全文转载。后综合整理成篇,收录入《庐江民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