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818那些令人风中凌乱神一般存在的高浓度VC们

(2013-04-22 10:02:07)
标签:

转载

左旋抗坏血酸精华,乃是神一般的存在。
各种折磨:购买艰难,新鲜难找;好不容易买到,立马开瓶使劲刷;不幸刷多了就是一张晚期肝癌的黄脸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393ZH00SIGG.gif15天大限一到,就整天纠结到底还剩百分之几的活性。每天放冰箱,装小黑盒,护肤在厨房和卫生间来回跑中度过,尼玛,真是要多坑爹有多坑爹啊~~~哦,我都差点忘了抱怨价格死贵和超高刺激性了。
可是,这么坑爹的东西,居然是我心中排名第二的成分。(第一名当然是A醇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5EN00SIGG.gif
所以,我第一反应是,可以不用VC吗?
不能。VC乃是增加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美白淡斑,抗氧化抗炎,光防护的神器。

哎,我的第二反应是,可以用口服酯化C代替吗~吗~~吗~~~吗?
维生素C是天然存在的抗氧化剂,能用于预防和治疗皮肤晒伤。许多动植物都能合成维生素C。然而,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C,必需要从饮食中才能获得。
有趣的是,口服补充维生素C在皮肤浓度只有成都有限的增高。经过饮食吸收到体内,再分布到皮肤的维生素C量,只有血液中的7%,往往不够对抗外界环境的伤害。
综上,将维生素C添加到护肤品很有意义。

好吧,我还是将VC进行到底吧。。。
附注:维生素C的五大作用:
一、增加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合成(抗皱、改善光老化皮肤)
维生素C一般用于化妆品中,在PH中性时很稳定,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和产生胶原的刺激物,能穿过表皮转化为抗坏血酸。在利用人类纤维母细胞的体外研究中,维生素C(左旋维生素C和MAP)对刺激胶原合成具有相同的能力。实验室应用维生素C霜剂涂于中等光老化病人的颈部和前臂6个月的双盲对照试验,观察到深皱纹有非常显著地减少,对面部菜色、松弛也有明显改善。
二、美白淡斑作用
维生素C具有有助于淡化色素沉着的功效。研究表明,维生素C能通过酪氨酸酶和黑素瘤细胞抑制黑素形成,外用维生素C可明显淡化黄褐斑和雀斑。
三、抗氧化作用
抗老化研究表明:当皮肤暴露于紫外线时会产生包括过氧化物离子、过氧化氢和原子氧的活性簇(ROS)这些ROS通过引起DNA、细胞膜和蛋白质(包括胶原)直接的化学改变来产生有害作用。左旋抗坏血酸维生素C是人类皮肤最丰富的抗氧化剂。这种水溶性的维生素具有脱电子、中和自由基以及保护细胞内结构免受氧化应激的作用。
四、光防护作用:
维生素C不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紫外线,本身不能作为遮光剂,但单独使用时具有光防护功能,与维生素E联合使用时更理想。研究表明:15%维生素C与1%的维生素E联合应用出现了较好的光防护效果。不过,要注意的是:必须在紫外线暴露之前使用,在紫外线照射后30分钟再使用,则失去效果。
五、抗炎作用:
维生素C具有抗炎作用,并已被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皮肤病。在小鼠皮肤上外用维生素C还证明作为肿瘤抑制剂比抗坏血酸有效程度高达30倍。研究还表明维生素C在治疗痘疱、银悄病和乏脂性湿疹有疗效。另有报道外用维生素C可以改善炎症型玫瑰痤疮,但没有查到客观的临床研究资料。

既然不可放弃,不可替代,那么我就加入点正能量,慢慢啃高浓度VC这块硬骨头吧。

在功能性化妆品中,维生素C以三种形式存在。
第一种是活性维生素C,即左旋抗血酸,在功能性化妆品(如霜剂、精华液和面膜等)中维生素C以三种形式存在。第一种是活性维生素C,即左旋抗坏血酸维生素C。它极为不稳定,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氧化而产生去氢抗坏血酸,因此,经常会使产品变黄失效。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化妆品转向采用更稳定的酯化衍生物,即抗坏血酸磷酸镁(MAP)抗坏血酸-6-棕榈酸盐
所有对这三种化合物稳定性的对比研究已经证明,抗坏血酸磷酸镁(MAP)在溶液和乳剂中最稳定。其次是抗坏血酸-6-棕榈酸盐,而左旋抗坏血酸维生素C最不稳定。


三大左旋抗坏血酸及其衍生物的传输和代谢
1,左旋抗血酸(L-Ascorbic Acid) 
2,抗坏血酸磷酸镁(MAP,Magnesium Ascorbyl Phosphate
3,抗坏血酸-6-棕榈酸盐(Ascorbyl Palmitate


三大成分大PK 
有些人相信,酯化的维生素C衍生物更好的一点。但是也有人坚持使用左旋抗坏血酸。
有共识,也有分歧。

共识:
1,左旋抗坏血酸才是活性成分,必须渗透入真皮才能被有效利用。MAP和抗坏血酸-6-棕榈酸盐都必须进入真皮后转化成左旋抗坏血酸,才可以奇效。
2,在基础情况下(PH值中性),左旋抗坏血酸(水溶性)只有非常低的被动渗透性,而MAP(脂溶性)更易渗透入真皮。
3,左旋抗坏血酸分子只有在PH低于3.2,离子电荷被去掉后才能穿透角质层进入真皮;而MAP能在中性环境下轻易穿透角质层进入真皮。
4,破坏皮肤屏障(磨皮),左旋抗坏血酸皮肤穿透率会提高;MAP皮肤穿透速率本来就高,磨皮并不能加快其皮肤穿透率。
4,左旋抗坏血酸经皮吸收的最大浓度是20%,更高的浓度不能提高其吸收率。
5,每日使用PH3.2的15%的左旋抗坏血酸,可以增加皮肤中左旋抗坏血酸浓度的20倍,3天后组织浓度达到饱和。组织浓度饱和后,其半衰期为4天。

分歧:
正方:MAP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并刺激胶I型原增生,很容易渗入真皮,并在真皮转化为左旋抗坏血酸;抗坏血酸-6-棕榈酸盐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并抑制黑色素的产生。
反方:13%的MAP和10%抗坏血酸-6-棕榈酸盐不能增加左旋抗坏血酸在皮肤的浓度。
(Outmoon更倾向正方,因为支持这个观点的资料比较多)

另,outmoon有一个猜想:
前提:VC浓度一定,并且都具有活性(新鲜,包装严实)
1,如果维生素C及衍生物大部分被吸收入真皮,那么刺激真皮胶原蛋白增生(抗衰)、美白淡斑、光防护、抗氧化更强。
2,如果维生素C及衍生物大部分堆积在皮肤表面,抗暗沉的效果会更明显。(未被吸收的VC保护皮肤表面的油脂不被氧化)
这点猜想留给实验室工作人员慢慢证实好了。。。

3种VC/5种形式
  1. 水溶性左旋维生素C(PH值3.2以下,水基,最不稳定,最不易吸收),以杜克CEF,Cellex-C的VC精华为代表。
  2. 微脂囊左旋C(PH值3.2以下,微脂囊左旋C  Liposomed L-Ascorbic acid,微脂囊输送系统将左旋C包裹住,稳定性有所加强,不易吸收)。比如Topix的CRS,Skinmedica的CE精华。
  3. 左旋维生素C粉(需要DIY,方便保存,最不易吸收)。不如PhilosophyVC粉。
  4. MAP(PH值中性,最稳定,吸收好),比如EmerginC Vitamin C Serum和Mad Hippie
  5. 抗坏血酸-6-棕榈酸盐(PH值中性,比较稳定,吸收好),比如Janson Beckett的CE

最不靠谱的是左旋维生素C粉。
理由:缺乏操作性。(操作要求:用水溶解;并且确保PH值低于3.2;用一次配一次。)


其他形式的VC,个人使用心得
  • MAP:温和,最稳定,吸收好。适合敏感皮和大部分人,也是outmoon最喜欢的。
  • 硅基左旋维生素C:最刺激,厚油皮首选,对出油引起的暗沉效果很好。
  • 水溶性左旋维生素C:有点刺激;必须涂防晒否则脸黄;开瓶之后需要迅速刷完。适合喜欢水质地精华的人。
  • 抗坏血酸-6-棕榈酸盐:目前转化率不确定。仅仅用作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下篇预告:MAP  PK 左旋维生素C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