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建筑中龙的意义

(2012-08-20 15:20:12)
标签:

文龙

中国

龙生九子

霸下

遗像

邯郸仿古古建

传承古建文化

http://s14/middle/a41895dahc7ad80211a0d&690

http://s6/middle/a41895dahc7ad8079ac55&690

http://s1/middle/a41895dahc7ad80a415d0&690

http://s7/middle/a41895dahc7ad80b17d66&690

http://s3/middle/a41895dahc7ad80f00832&690

    

 在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内容里,龙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在北京紫禁城,可以说无处不见龙,石栏杆望柱头上有雕龙,皇帝御道上有9条石刻的游龙,大殿的井字天花板上布满着坐龙,屋檐下彩画里则有行龙、升龙和降龙。装饰中龙的形象龙,既然已经不是自然界的动物,而是人类历史上逐渐创造出来的一种理想形象,所以它的体态、大小多变而无定型,这就给装饰造成了方便的条件。华表上的龙,以它硕长的龙体盘绕柱身,龙身在下,龙头在上,具有冲天之势,使华表更显壮丽。九龙壁上的9条巨龙,有的仰首向上,有的俯首向下,龙身扭曲,张牙舞爪,前呼后应,翻腾于云水之间,组成一幅绚丽的蛟龙闹海的画面。宫殿梁枋上彩画中的龙因所在位置的不同而描绘成多种形态。两头菱形画面中是坐龙,龙头在上,龙身盘曲,龙爪舒展在四方如坐状,左右长方画面中为龙头在上的升龙和龙头在下的降龙。中央横条部分是两条行走中的行龙,龙头左右相对,中央为一粒宝珠,组成双龙戏珠的图案。殿内天花上每一块小方格中有一条坐龙,中央藻井部分有木雕的金龙盘绕,龙头朝下,龙嘴中衔着球形宝珠,构成华丽的重点装饰。在上海豫园的墙上和云南景洪佛寺的围墙上都装饰着一条长龙,龙头高出墙身,龙体即为墙上脊瓦,随着墙脊的起伏,长龙仿佛在空中游动。我们在一些石碑碑头上又见到龙的另一种形象,6条龙前后左右排列,龙首向下,龙身、龙足向后拱起,相互交错组成一个整体,与我们在九龙壁上见到的蛟龙完全是不同的样式。更有意思的是在河北承德须弥福寿庙妙高庄严殿上几条游龙直接上了屋顶,在四条屋脊上各有两条行龙,形成四龙围聚中央宝顶,四龙高踞屋檐,远视四方,形态十分生动。以上这些实例,与其说明是展示了龙的各种不同的生态形态,不如说是显示了古代工匠的丰富想象力和天才的技艺。神龙在他们的手里,因地制宜地、巧妙地被雕绘出这么多彩的姿态,它成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极重要的一部分。龙的形象在其本身形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从新石器时代彩陶上发现的龙和出土的玉雕龙到后期的“九似”、“九像”之龙,龙形象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它受到政治、文化的多方面的影响,经过历代文人和工匠们的创造,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式样。 如果把出现在建筑、工艺品、雕刻、纺织品上的历代的龙形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龙,体形比较简洁,除龙的头部和龙足有较具体的刻画以外,龙身和其他部位都较少有细致的描绘,它着意经营的是龙的整体姿态,力图表现出龙的飞腾威武之状,显示出这种神兽的博大力度。 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尤其是清朝,虽然龙被用得更广泛了,龙体刻画得更细致了,龙头、龙须、龙足、龙爪,连龙身上的片片鳞甲都描绘得十分清晰,但对龙整体造型的把握却不如过去,它缺乏刚劲的力度,缺乏蓬勃的生气,失去了那种飞腾倒海的神态与威势。在龙形象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注意,就是龙与其他纹样的融合。我们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同时可以见到龙纹和夔纹两种装饰。夔,相传也是一种奇兽,苍色无角,一足能行,目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实际上也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一种神兽。有趣的是龙和夔这两种神兽居然在相当多的铜器上合成为一种装饰纹样了,头为龙形,身为夔状,称为夔龙。在个别铜器上也发现有头为饕餮,身为龙的。在汉代画像石上有伏羲、女娲像都是人头蛇身,这也可以看作是在龙体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复合式样。这种融合他种形象的现象还不止限于动物类别,而且也扩张到植物和其他纹样上去了。汉代漆器喜欢用云纹作装饰,行云如流水,经过精心布局,具有生动活泼的装饰效果。在有的漆器上也出现了龙纹,这些龙有的只有具体的龙头,而龙身却完全和云纹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交错重叠,称为卷云龙纹。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龙的出现,一般都是和皇权、皇家有关的。在封建等级制度及礼制的严格规定下一般在皇宫、皇陵等皇家建筑十分常见。如北京故宫、十三陵等随处可以见到龙的形象,包括,雕刻和绘画等形式。貌似龙在建筑中出现的局限性是十分严重的,可是根据俗语“龙生九子”,加上龙所生的九种动物算上的话,那么“龙”的形象在建筑中基本上就是无处不见了。 龙生九子之一 囚牛    老大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龙生九子之二 睚眦    老二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龙生九子之三 嘲风    老三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龙生九子之四 蒲牢    老四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龙生九子之五 狻猊    老五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龙生九子之六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 老六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龙生九子之七 狴犴    老七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龙生九子之八 负屃    老八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龙生九子之九 螭吻    老九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 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